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七大提分技巧【精选】

一、辨析题答题技巧

中学的教师资格证中辨析题为四道题,每题为八分,共三十二分,分值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辨析题分不是很好得,得满分更是很不容易。上次我们说了前两个类型的,分别是概念混淆和因果关系型的,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辨析题的另两个类型题,理论点错误理解型和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错误型的,如何取得分数,得分点是什么,怎样才能取得。

辨析题的得分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判断正误,另一部分是说明理由,如果判断正误的地方错了,则本题一分没有,如果判断正误对了,后面的理由很充分才能得满分。要很好的掌握辨析题的答题要点,我们就要知道辨析题的分类,根据分类,答出不同的答题点,才能取得。

辨析题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概念混淆型,因果关系型,理论点理解错误型,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错误型。

首先,我们说一下理论点错误理解型。就是理论点说的错误,理解偏差的,但是这类题目也有争取的,要求区分某一教育相关理论的、某一观点的细节,考察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例如: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是认真审题,判断所考理论正误,对于正确理论观点是什么,进行分析正确的表现、原因、意义等;对于错误的理论观点首先改正错误,写全正确完整的观点,其次,解释题干中错误的原因。之后是因此,题干中……说法正确或不正确。

【解析】此题错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不一定越高,超过最佳水平,学习动机会下降。根据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成倒U型曲线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学习动机有一个最佳水平,强度为中等强度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学习动机过低或学习动机过高都不利于学习效率。所以本题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是错误的。

由此得出,概念混淆型的答题思路为:先判断正误+正确的说原理/错误的改正错误并说原因(原理)+回扣题目。这些要点答全了,才能有充足的理由。

其次,我们说一下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错误型的。此类题型一般从某个重要概念出发,通过对概念的阐释来考察我们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包括两种类型:1.缩小内涵(扩大外延型)例如:教育就是指智育开发。 2.主观臆断,例如: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影响。

这类题型,我们要先知道概念本身的含义,并且他的内涵即是其本质是什么,和他的外延就是他的范围,我们可以理解与他的意义或用途是什么或是例子是否正确。这类题型大多错误的是比较多的。

内涵-例如:教育就是指智育开发。

【解析】此题错误。广义的教育是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培养的,每个方面都培养,而此题直说教育是智育,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即是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所以此题错误。

外延-例如: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影响。

【解析】此题错误。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所以定势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所以此题错误。

由此得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答题思路为:先判断正误。正确的,说一下正确的因为,即是概念本身的含义(内涵)或作用(外延)等;错误的改正错误,并说明原有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外延)。接着回扣题目。最后回扣题目。这是概念问题的答题要点。

只有掌握了辨析题的答题要点我们才能够在辨析题上取得。

 

二、简答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简答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例】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就这么回答:“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

【例】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只有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例】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答案略)。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例】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例】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答案要全面,得写出全部七个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⑧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

 

三、教学设计备考指导

实现教学的优化是一切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其中教学设计就是为实现教学计划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教师可以准确的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1)目的性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各个要素。创设学与教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2)指导性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施教学活动而设计的施教方案,有关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比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各种构成教学的要素都会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他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并贯穿始终,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3)系统性

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4)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同时又是明确为教学实践服务的。

(5)预演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室头脑中的预演。这一过程带有比较强烈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从而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改错误。

(6)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1)分析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涉及教学系统为谁设计的问题。教学作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系列活动,就应当更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潜能、背景和要求等,这些特征对教师选择适当的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使教学设计有效,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者的各类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和预估,分析得越充分越有利于教学设计。

(2)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和教学人员对学习者达到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阐述。通过教育学的活动,要求学习者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思想态度水平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使用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的术语,准确阐述教学目标,这样才会使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3)选择教学策略

当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特征等情况明确之后,为了达到学习目标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资源的问题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这里需要对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用、具体教学的方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与设计。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设计环节。教学系统最终能否有效发挥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在这一环节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和决定。

(4)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进行的环节,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学进行期间、教学结束之后都要做的重要工作。通过评价,取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既是了解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措施,也是修正教学设计的实际依据。

四、论述题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的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论述题的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从论述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学科水平。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

2.论述题可能涉及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对于这样的论述题,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的含义及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论述题还可能涉及案例分析题,即考生能否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分析实践,是论述题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又一个方面。根据理论,如何去做;或者该案例体现了什么理论,如何体现的。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阐释理论,然后再结合实践或案例去分析理论,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做到“有血有肉”。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不能想当然,要运用一定教育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有时还可利用教育实践去论证。

例1: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例2: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例3: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4)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五、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及作答结构

教师资格考试中,材料题是必考题而且所占分值也比较多,所以做好这种题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同学都说材料分析题难,其实在所有考试题型中,材料分析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大家掌握了方法,就一定能这些分值拿到手。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

1.看问题。在拿到一道材料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看问题。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先看材料,然后再看题目。这可能是个人习惯问题,但当你看完材料再看题目然后还得回过头来再看材料,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就是分数。所以再做材料分析题时要先看问题,只有清楚了问题,才能知道题干要求我们用哪个知识点作答,这样在阅读材料时就会带着知识点进行分析。

2.联系相关知识点。当看完问题后,就要想一下相关知识点有哪些?如“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在这个题中,答题要点就是教育观的相关内容。那么对于教育观,主要知识点就是素质教育五点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四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九点来回答。如果大家在做题时容易忘这九点,可以先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写在稿纸上,或用铅笔标记在题目旁。

3.阅读材料,匹配知识点。知道了用什么知识点来回答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到材料,找一下材料中具体体现了哪些知识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分析题而言,结论的得出必须要结合材料,不能无中生有,有的同学可能存有侥幸心理:我把这所以的知识点都写上肯定有对的,这种做法是不行的,考官不会每个点挨着看,所以对待这种题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4.呈现答案。分析过后就要把答案呈现在答题纸上。这里大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知识点回答要全面;二是对于自己最有把握的要写在最前面;三是注意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二、材料分析题作答结构

总体来说,材料分析题的答案结构要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呈现。

第一段(总):点明材料中教师的做法好不好、对不对、合不合理,那么对的做法是因为他遵循了、体现了、符合……,因此有利于……;对于不对或不合理的做法是因为违背了……,所以就不利于……。

第二大段(分析):知识点+材料解析。体现了几个知识点就分几个点回答。既可以用材料中相关句子回答,又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材料进行总结。

最后(总):简单用一两句话进行总结。所以对于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我们应该……。

三、真题再现

【2012年上-中学】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王老师走进教室,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分析】1.看问题回顾知识点。教育观:只要一提到教育观大家就要想到两点,一点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五条,一个是新课改的教学观那四条。

2.分析材料。材料中王老师在作文课之前让学生一起玩雪、观雪,照顾到了儿童的兴趣和意愿,这是让学生参与到了学习和教学中来,所以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材料中学生们欢呼雀跃,说明老师的教学关注到了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答案】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他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值得学习。

首先,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学习作为中心。材料中王老师在作文课之前让学生一起玩雪、观雪,照顾到了儿童的兴趣和意愿,这是让学生参与到了学习和教学中来;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还体现了新课改教学要关注人。材料中学生们欢呼雀跃,说明老师的教学关注到了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时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六、综合素质写作的答题思路

拿到作文题目后,首先第一步应该是申请题目,理解题干。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的要求有5类。我们以2014年下半年小学的那篇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的时候突然来访。”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第一个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也就要求我们不能用文言文、网络用语,要写普通话。

第二个要求是自立定义,虽然自己确定立意,也不能随便写,一定要结合材料去写。

第三个要求是自拟题目,这个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一定要看清楚要求,有的要求就是给定题目,我们就不能随便写了。

第四个要求是自选文体,一般情况下,对于考试来说,还是议论文比较好写一些,也比较容易得分。

第五个要求就是不少于800字,一般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的写作都是不少于800字,中学就是不少于1000字,我们在写的时候前后不要相差50字是最好的。

第二步要阅读材料,确定立意。我们主要介绍的方法就是关键词分析法。总共分四个环节。首先要找关键词,其次要找逻辑关系,再次要解析关键词的含义,最后就是确定立意。在这个模块,我们主要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一个身份定位,我们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有很多个方向可以发挥,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参加的是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我们作为一名未来的准教师,所写的文章一定要符合我们的一个身份,也就是要写跟教育有关的文章。

第三步是结构布局,搜集素材。这一步考察的就是我们平时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所以平常要注意搜集一些素材,至于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段三分式。第一段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中间三段式三个分论点,分论点里面常用的结构就是:分论点+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回扣分论点。最后一段是总结,也就是升华论点。

第四步卷面整洁,规范书写。我们的字可以不够好,但是一定要给阅卷老师整齐的感觉,而且要保证卷面的整洁。

 

 

七、综合素质写作能力

(一)写作的基础知识

1.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

2.写作的过程分段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一构思一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二)写作手法

1.写作手法的介绍

写作手法就是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增强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手段。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2.常用写作手法介绍

(1)叙事角度

①第一人称叙事法

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传达给读者,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②第二人称叙事法

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为了直接表达情感,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二人称叙事使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不如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

(2)叙事顺序

①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与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一致,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时,应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防止出现罗列现象和平铺直叙。

②倒叙法

主要指除了将个别部分提前,其他仍以顺叙记录,而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同时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另外则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法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而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人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④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加以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⑤分叙法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交叉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3)叙事线索

①以物为线索

叙事过程中让某物在事件发展各阶段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有意强化其形象,使物件起到过渡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②以人为线索

以某人为叙事线索,将其统一形象贯穿全文,令某人成为全文重要关注点,或塑造人物,或推动情节。

③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将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连接照应。

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突出主旨,可使复杂事件繁而不乱。

(4)情感抒发

①直接抒情法

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②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在客观叙述的同时,加入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在叙述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议论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或者在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情色彩。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

(5)议论文体

①先叙后议法

即先叙事后议论,达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②先议后叙法

即先议后叙,首先通过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显得清楚明白。

③夹叙夹议法

将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

(6)描写方法

①写生法

写生法是美术术语,这里用来指描写器物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同时注意刻画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转动法

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对器物进行描述,准确运用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对器物进行全方位介绍。中间要有详有略,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③剥笋法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可以采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其结构描述出来,由里及外,突出中心和重点。

④拟人法

找到人与一些无生命器物或动植物的某些特点的相似之处,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再找出与人的局部相似之处。

⑤化动法

把器物描述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使二者相映成趣。

⑥说明法

对器物进行描写时,有时要说明它的特点或作用,也可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增加读者对器物的了解。

⑦“五官”法

运用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把各种不同感觉、感受写出来,使人对一定情感和器物的描写更具体、直接。

⑧借物抒情法

在描写物品时将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器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使物与情相统一,使情有所依托。

⑨托物言志法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使器物与志向,器物与感情发生内在联系。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⑩物品自述法

实则是拟人手法的通篇使用,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采用第一人称描述物品,使器物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三江并流”法

在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题并列展开。文章段落属于横向联系,运用并列关系将要写的东西分别呈现,使读者对文章主体一目了然。

(7)建筑描写法

①远眺近看法

对建筑物可以远看,也可以近视。远眺可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和整体轮廓。描写建筑物时,最好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印象。

②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的轮廓,从内部看建筑物的构造和功能,重点是内部组成和功能,一般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

③换步观形法

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得到不同侧面的完整印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一定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还要抓住建筑物最主要的特征来写。

④说明介绍法

对建筑的特点、历史等可采用说明介绍法,紧扣文章中心简明扼要地说明介绍。

⑤环境衬托法

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致进行适当描写,可使建筑物更加突出。在描写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介绍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整体位置。

(8)动植物描写法

①对动物进行描写时,可对动物外形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和颜色特点,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的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各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

②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某一部分进行描述。描写时要重点突出,可以从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人手具体描写。

(9)景点描写法

对景区特征描写,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要注意观察景区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体现景物所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可采用定点或换点取景法,选择较能反应景区特点、特色的地点,按照一定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

(三)新闻文体类

新闻文体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经常使用的消息、通讯和新闻特写。

1.消息

(1)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2)消息的分类

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①动态消息

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以及各项建设中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文体。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②典型消息

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③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④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求观点正确,评论得当。

2.通讯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塑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2)通讯的写作步骤

通讯的写作步骤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首先是立意,确立主题。立意就是确定思想.提炼主题,立意的过程也就是找角度的过程。

其次是确定结构。可以运用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纵式结构,按逻辑顺序来写的横式结构,也可运用纵横结合的写法。

第三是选取材料。要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或者一件事件本质的材料。

第四是明确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讯的语言要具体,不要抽象,尽量少用形容词和数字,可以多用动词和群众语言。

最后是着笔写作,要注重创新写法。多作细节与环境的描写,把人物放到环境中去。写作时可以先分好几个小层次,做好小题目,分块去写。

(3)常见的通讯类型

通讯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通讯按形式分,分为纪实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调查、专题侧记、随行散记、记者手记、新闻花絮等。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类:

①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记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②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写和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而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③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3.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的新闻文体,侧重“再现”。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 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② 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③ 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④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⑤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⑥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四)文学文体类

1.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2)散文种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散文分为以下几类:

①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②抒情散文

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乍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③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④哲理散文

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称为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人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运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和情感思维,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2.诗歌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2)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①赋比兴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诗篇的内容,“赋、比、兴”就是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②想象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但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包括: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义表现为心灵的商接意象。比拟。比拟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夸张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把具体与抽象联系起来,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3.小说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作者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分类

①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长篇小说。篇幅在十万字以上,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一般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如《红楼梦》。

中篇小说。篇幅在三万字至十万字之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如《人到中年》。

短篇小说。篇幅在几千到两万多字,虽然篇幅较小.但结构相对紧凑完整、短小精悍,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如刘心武的《班主任》。

微型小说。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能见微知著,字句精练。

②按作品类型分为武侠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网游小说等;

④ 按艺术表现分为文艺小说、类型小说(如武侠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等);

④按写作语言分为纯文学小说、通俗小说;

⑤按作品内容分为现实小说、超现实小说(如魔幻小说、灵异小说等);

⑥按写作风格分为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包括网游小说、黑道小说、架窄小说等);

⑦按文字语言分为古白话小说、当代古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地方语言小说;⑧按作品载体分为平面小说和电子小说;

⑨按写作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小说、第三人称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记体小说;

⑩按主义流派分为古典主义小说、讽刺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11.按年代分为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12.按进程分为连载小说和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