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小学课程 » 普高总复习 » 语文_高考语文知识点全集侧重语法基础知识
  1.  字词(分类)

 

1.1.  字音(包含题目总数:28)

 

1.1.1.1.  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适用于不同语体——在书面语言中,在复音词和成语中是一个读法;在口语中当单音词用,或在反映日常生活事物的某些复音词中,又是一个读法。见附表:

 

书面语

口语

(bó)薄弱、单薄、淡薄、日薄西出、薄利多销

 

(báo) 被子盖的太薄了

(bō)剥削、剥夺、盘剥

(bāo)他干活儿没的说,褪毛、剥皮全不含糊。

续一差

(chā)差别、差价、差额、阴错阳差、差强人意

(cī)参差不齐、犬牙差互

(chà)差不多、差一块、就差你一个、真差劲儿

(chāi)差事、当差、信差、受人差遣

(chéng)湖水澄清、澄清是非

(dèng)这水不澄清了不能喝

(dài)逮捕、力有未逮

(dǎi)逮兔子、不知道上哪儿逮他去

(jué)咀嚼、过屠门而大嚼

(jiáo)细嚼慢咽、咬文嚼字、味同嚼蜡

(qiào)地壳、甲壳、躯壳、金蝉脱壳

(ké)外壳儿、乌龟壳儿、脑壳、驳壳枪

(lè)勒令、勒索、悬崖勒马、勒石记功

(lēi)把绳子勒紧一点儿

(lù)露骨、露天、原形毕露、显露头角

(lòu)露头、露脸、露相、露马脚

(luò)落差、落点、着落、回落、失魂落魄

(lào)落枕、落色(shǎi)、没着没落儿

(là)丢三落四、落下东西了、落下一大截儿

(qiáo)翘首以待、翘楚、连翘

(qiào)翘尾巴

(sè)阻塞、不塞不流、敷衍塞责

(sài)要塞、边塞、塞翁失马

(sāi)活塞、瓶塞、乱塞一气、

塞得严严实实

(xià)厦门、噶厦(原西藏地方政府名称)

(shà)高楼大厦、前廊后厦、茂宅广厦

(sè)颜色、脸色、肤色、变色、花色品种

(shǎi)掉色、变色儿、色子(也叫骰子,骰音tóu)

(shú)熟悉、成熟、深思熟虑、熟视无睹

(shóu)烧熟了、熟透了

(xuē)剥削、削减、日削月割

(xiāo)削梨、削球、切削、削铅笔

(xuè)贫血、心血、呕心沥血、狗血喷头

(xiě)鸡血、血淋淋、流了不少血

(yuè)北门锁钥(喻北方重镇)

(yào)钥匙

(jǐ)供给、配给、补给、给养、给予、家给人足

(gěi)拿给他、给大家服务、让我给忘了

 

 

1.1.1.2.  注意字音和字义的联系

 

不少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和不同的字义紧密联系着的。

如:

 

(biǎn)扁平、扁担、扁豆、扁鹊(古代名医)

(piān)扁舟(小舟,同“偏舟”)

(chǎng)场合、场面、场所、场地、冷场、捧场

(cháng)场院、圩场、外场、一场大雨

(chēng)称呼、称道、名称、称许、称霸、称一称有多重

(chèn) 相称、对称、称职、称心如意、称体裁衣

(chéng)有动作义,如:乘机、乘便、乘务员、乘风破浪;佛理,如:小乘、大乘、上乘

(shèng)量词,如:千乘之国

(chǔ)有动作义,如:处分、处罚、处置、处理、处女

(chù)处长、处所、长处、益处、大处、深处

(chòu)气味,香之反,如:臭味、臭氧、臭名、遗臭万年

(xiù)气味,如:铜臭、无色无臭、乳臭未干

(dāng)当地、当家、当代、当年(指过去)、螳臂当车

(dàng)恰当、当真、当做、当年(同一年)、安步当车

(gōng)供应、供养(指赡养)、供给、供销、供求、供电、提供

(gòng)供品、供养(指祭祀)、供奉、供职、供认、供状、招供

(hè)一唱一和、随声附和、和诗一首、曲高和寡  

(huo)(轻声)搀和、搅和、暖和、热和、软和

(huó)和面、和泥

(hé)和睦、和盘托出、和声、和颜悦色、合约、和悦、和衷共济

(huò)和药、和弄、和稀泥、二和药

(bào)突然而猛烈,如:暴烈、暴饮暴食、自暴自弃

(pù)同“曝”,如:一暴十寒

(bó)与行为表现有关,如:停泊、漂泊、淡泊明志

(pō)多与物名有关,如:湖泊、梁山泊、血泊

(miào)姓缪  

(móu)未雨绸缪

(miù)纰缪(义同“纰漏”)

(nán)难兄难弟(难得的兄弟,含贬义)、困难(可轻声)

(nàn)难兄难弟(共患难的)、排难解纷、责难、发难

(níng)安宁、宁静、息事宁人  

(nìng)宁可、宁愿、宁缺毋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páo)炮制、炮烙

(pào)大炮

(bāo)烹调方法:炮羊肉

(qiáng)强制、强渡、强化、强横、博闻强识(zhì)

(qiǎng)勉强、牵强、强迫、强词夺理、强颜欢笑

(jiàng)倔强

宿

(sù)寄宿、宿愿(义同“夙愿”)、宿将、宿儒、宿根

(xiǔ)三天两宿、一宿没睡

(xiù)星宿、二十八宿

(tiē)妥贴、服服帖帖、俯首贴耳     

(tiě)请贴、换贴北兄(把兄弟)、贴子、一贴膏药

(tiè)字贴、碑贴、法贴、画贴

(tǎng)倘若、倘或、倘使

(cháng)倘佯(同“徜佯”)

(xiān)屡见不鲜、数(shuò)见不鲜  

(xiǎn)鲜为人知、寡廉鲜耻、鲜有其匹

(zháo)挨上、感受到:着家、着雨、着急、着凉、着迷

(zhuó)挨上、使接触到:着落、着陆、着手、着眼、着想、寻找无着、无从着力、不着边际

(zhāo)着数(也做“招数”)、高着、花着、骗着

 

(kǎ)英语car的译音:卡车、卡片、卡通、卡宾枪、卡介苗

(qiǎ)卡子、发(fà)卡、关卡、哨卡、卡壳

(jí)杯盘狼藉(同“狼籍”)

(jiè)枕藉、蕴藉、慰藉

(jiǎo)号角、角落、头角、口角(嘴角)、独角戏、勾心斗角   

(jué)角色、名角、角力、口角(吵嘴)、角斗、群雄角逐

 

 

1.1.2.  形似字

 

形似字读音的判别,可用比较法,把形似字放在一起,从字的形、义两方面判别,以增强识记效果。

例如:

1、稗(bài)草、纵横捭(bǎi)阖、裨(bì)益、俾(bǐ)众周知、睥(bì)睨、奴婢(bì)

2、蓖(bì)麻、媲(pì)美

3、躄 (bì)出路角、蹩(bié)脚

4、针砭(biān)、贬(biǎn)低

5、屏(bǐng)气凝神、摒(bìng)除

6、黯(àn)淡、黯(àn)然、深谙(ān)

7、庇(bì)护、吹毛求疵(cī)

8、槟(bīng)榔、摈(bìn)除、髌(bìn)骨、殡(bìn)葬

9、澳(ào)门、闽粤(yuè)

10、刀叉(chā)、桠杈(chà)

11、干坼(chè)、金柝(tuò)

12、啜(chuò)泣、辍(chuò)学、拾掇(duō)、点缀(zhuì)

13、揣(chuǎi)测、踹(chuài)门、惴惴(zhuì)不安、瑞(ruì)雪、水流湍(tuān)、端(duān)饭

14、戳(chuō)穿、戮(lù)力同心

15、相形见绌(chù)、勤能补拙(zhuō)、罢黜(chù)

16、凄怆(chuàng)、寒伧(chen)

17、缘(yuán)木求鱼、房椽(chuán)、不容置喙(huì)

18、编纂(zuǎn)、篡(cuàn)改理论

19、脆(cuì)弱、诡(guǐ)辨、桅(wéi)杆、跪(guì)拜

20、春风骀(dài)荡、怡(yí)然自得、甘之如饴(yí)

21、虎视眈眈(dān)、耽(dān)误、满腔热忱(chén)

22、胆(dǎn)囊、黄疸(dǎn)

23、玷(diàn)污、沾(zhān)染、毡(zhān)子、拈(niān)轻怕重、粘(zhān)连

24、洗涤(dí)、丝绦(tāo)、涤(dí)荡

25、纱锭(dìng)、起碇(dìng)、破绽(zhàn)

26、堕(duò)胎、摇摇欲坠(zhuì)、呱呱坠(zhuì)地

27、梵(fàn)语、焚(fén)膏继晷

28、安营扎(zhā)寨、读书札(zhá)记

29、荣膺(yīng)、赝(yàn)品

30、坝堰(yàn)、偃(yǎn)旗息鼓、揠(yà)苗助长

31、赢(yíng)得、嬴(yíng)政、瀛(yíng)洲、羸(1éi)弱

32、闪烁(shuò)其词、众口铄(shuò)金、遍地瓦砾(1ì)

33、姗姗(shān)来迟、蹒跚(shān)、珊(shān)瑚、删(shān)除、栅(zhà)栏

34、戎(róng)马倥偬、戍(shù)边、戊(wù)己庚辛、申酉戌(xū)亥

35、蹊跷(qiáo)

36、杞(qǐ)人忧天、祭祀(sì)神灵

37、蜷(quán)曲、疲倦(juàn)、卷(juǎn)舌音

38、抱歉(qiàn)、谦(qiān)虚、嫌(xián)隙、赚(zhuàn)钱

39、讴(ōu)歌、呕(ǒu)心沥血、怄(òu)气、老妪(yù)

40、无独有偶(ǒu)、向隅(yú)而泣

41、冻馁(něi)、绥(suí)靖

42、懦(nuò)弱、糯(nuò)米、孺(rú)子、嗫嚅(rú)、耳濡(rú)目染

 

1.1.3.  形声字

 

形声字声旁的读音有的即是该字的读音,而有的却不是,简单地以声旁推断读音是不可靠的,复习时要留意。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

从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上看,可以概括为下面六种类型:

左形右声:证、偏、材、骑

右形左声:功、攻、故、削

上形下声:芳、管、晨、界

下形上声:贡、忿、斧、架

外形内声:园、衷、病、固

内形外声:闷、闻、问、辨

 

1.1.4.  同音字

 

汉字中有许多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这些字就叫同音字。

同音字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几个形声字同音,另一种是形声字与非形声字同音。

如下表:

 

读音

举例

 

ǎi

和蔼、暮霭、蔼然可亲

 

āi

尘埃、忍饥挨饿

 

bǎn

刻版印刷、相片底版、版图、草坂、舢舨(板)

 

Bàn

搅拌、羁绊、拌嘴

 

bāng

帮会、大帮人马、治国安邦

 

bào

报复、抱负、抱歉

 

bān

(斑)班驳、班师回朝、瘢痕、(斑)颁白

 

飞扬跋扈、出类拔萃

 

fēng

抗日烽火、笔锋犀利、峰峦起伏

 

guàn

灌输、贯注、惯例、醍醐灌顶

 

áo  

敖包、遨游、嗷嗷待哺、煎熬、翱翔、独占鳌头、鏖战

 

bào

暴动、爆发力

 

bēi

卑躬屈膝、悲天悯人、杯子、背负、石碑

 

bèi

事半功倍、备受欢迎、被褥、背水一战

 

金碧辉煌、中西合璧、森严壁垒、连城拱璧

 

敝帚自珍、兴利除弊、民生凋敝

 

biàn

辨析、辩证施治、(辨)辩白、辨认 、马尾辫

 

biāo

标榜、黄骠马、保镖、分道扬镳、膘肥体壮、彪炳千秋

 

Bǐng

屏除、彪炳千秋、秉公执法、天资禀赋

 

锡箔、船舶、舶来品、淡泊、泊位

 

cāng

沧海、苍凉、苍劲、苍穹、仓皇、苍黄

 

部署、布局、步防、布施、按部就班

 

fèn

发愤图强、奋发图强

 

磕绊、唠嗑、瞌睡、溘然长逝

jué

猖獗一时、一蹶不振、昏厥、蕨类植物、撅嘴

liè

凛冽、清洌

jiā

加封、夹攻、枷锁、袈裟、嘉奖、葭莩

 

ào

深奥、山坳、懊侮、澳门

 

chá

玻璃碴儿、胡子楂(茬)、话茬儿、麦茬儿、检查、侦察

 

cǎi

采撷、喝彩、踩道、理睬

 

cháng

老生常谈、地久天长、徜徉、尝试、得不偿失

 

chéng

相辅相成、承蒙款待、成人之美

 

chī

嗤之以鼻、妍媸互见

 

Cái

才干、美木良材

 

chún

单纯、(纯)淳朴、(淳)醇厚、乙醇

 

huán

惨绝人寰、环顾、投缳、云鬟

 

jué

绝无此意、决不退缩、诀别、抉择

jìn

晋(进)见、尽在不言中、急功近利  

驽钝、妻孥、剑拔弩张、驽钝

交纳税款、摇旗呐喊、百衲

niè

罪孽、萌蘖

chuí

名垂青史、边陲、锤炼、捶胸顿足、椎心泣血

 

cuì

纯粹、淬火、鞠躬尽瘁、出类拔萃、憔悴

 

cōng

耳聪目明、青骢马

 

cuō

磋商、揉搓

 

dài

懈怠、百战不殆、思而不学则殆、春风骀荡  

 

dài

借贷、越俎代庖、以点带面、不共戴天、李代桃僵

 

dié

谍报、通牒、影碟、喋血

 

嫡亲、锋镝

 

duàn

锻炼、锻工、段落、断章取义

 

度日如年、过渡时期

 

è

噩梦、恶果、厄运、上颚、软腭、惊愕、花萼、鳄鱼、扼杀

 

诋毁、抵达、砥砺、官邸

 

láng

书声琅琅、锒铛入狱、郎才女貌

lǎn

浏览、橄榄、独揽大权、光缆

lóng

睡眼蒙眬、朦胧、葱茏、竹笼、柠檬

真谛、瓜熟蒂落、缔结和约、毫无芥蒂

 

diāo

凋零、朽木不可雕、碉堡

 

渎职、亵渎、连篇累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初生牛犊

 

hún

浑浑噩噩、混水摸鱼、浑浊、混沌、插科打诨

 

huì

群英荟萃、大烩菜、融会贯通、汇成巨流

 

huáng

仓皇失措、惶恐不安、敦煌、 篁竹、冠冕堂皇、人心惶惶

 

huàn

涣散、焕发、焕然一新、瘫痪

 

Hóng

宏(鸿)图、宏论、宏(弘)愿、洪福、鸿运、宏(弘)扬、一泓池水、洪亮

 

既成事实、伎俩、技术、妓女、荠菜、济贫

 

不绝如缕、褴褛、屡试不爽、条分缕析

风声鹤唳、暴戾、再接再厉、鼓励、日历、沥青、莅临、磨砺意志

miè

蔑视、竹篾

miǎo

渺茫、缥缈、藐视

miǎn

沉湎、腼腆、缅怀

绝密、秘诀、蜜蜂

zhèn

振聋发聩、震耳欲聋

zùo

作(坐)客、做作、座位、坐垫

zūn

遵循、尊崇、尊严

zhù

贮存、伫立

zhì

至理名言、错落有致、轩轾、桎梏、窒息、雉堞、幼稚

辎重、淄博、锱殊、缁衣

zào

躁动、骄躁、口干舌燥、聒噪

谕旨、不言而喻

坚贞不渝、瑕瑜互见、觊觎、丰腴、阿谀、须臾

yǒng

始作俑者、蚕蛹、踊跃

liàn

练达、锤炼、江平如练、老练

màn

漫不经心、轻歌曼舞、漫无边际、傲慢、蔓延、谩骂

qīng

年轻、名垂青史、清唱、平步青云

汽船、气垫船、汽锤

pián

骈体文、胼手抵足、蹁跹

yōng

雍容华贵、壅塞、臃肿

yīn

林阴道、树荫、荫翳、绿草如茵

yān

淹没、湮灭

yíng

萦绕、荧光屏、坟茔、晶莹、萤火虫

以逸待劳、轶闻、驿站、络绎不绝、秦王不怿(高兴)、神采奕奕、翌日、后羿射日、不遗余力、情谊(意)、意义、提出异议

贻笑大方、甘之如饴、心旷神怡

押宝、压住阵脚

Xùn

遗训、驯服、桀骜不训、殉葬、殉情、徇私枉法

麋鹿、靡费钱财

miù

荒谬、纰缪

méi

眉批、门楣、峨嵋山

péng

蓬荜生辉、蓬莱仙山、敞篷汽车

pán

坚如磐石、盘踞、蟠桃会

piāo

(漂)飘泊、(漂)飘浮、(漂)飘流、飘忽不定、缥渺

xiàng

万象更新、好像、画像、照相

xǐng

猛醒、省亲

xíng

形体、体型、喜形于色

xié

采撷、皱缬、斜路、邪念、斜视、胁从、偕同、 胁迫

xiāo

通宵达旦、销声匿迹、刀削面、逍遥、消毒、硝烟、螵蛸、蛸然、冰绡

xiá

狎昵、呷了一口

xiàn

思想界限、两省界线、淋巴腺、紫外线

xuàn

炫耀、头晕目眩、泫然流涕

jiàn

琴键、犍牛、牛腱子、腱鞘炎、健谈、健忘

Liǎn

收敛、入殓

liáo

缭乱、潦草、燎原、撩拨、茶寮、嘹亮、獠牙

míng

冥思苦想、暝迷、瞑目

lüè

攻城略地、烧杀掠夺

luán

痉挛、孪生兄弟

qìng

钟磬、罄其所有

栩栩如生、自诩

xiè

水泄不通、 一泻千里、亵渎、道谢、歌台舞榭、邂逅、懈怠、调燮、沆瀣、躞蹀

旅客须知、必需品

诬告、污秽、诬蔑、巫婆

wǎn

婉约、宛然、惋借、蜿蜒

趋之若鹜、好高骛远

wéi

步履维艰、惟妙惟肖、唯物主义

忤逆不孝、杵臼之交

wǎng

贪赃枉法、矫枉过正

前提条件、题跋

涂炭、荼毒、涂鸦

tàn

碳水化合物、冰炭不容、生灵涂炭

liáng

黄粱一梦、国家栋梁、优良、粮食、跳踉(跳梁)

méi

望梅止渴、草莓、霉变、消化酶

摩擦、魔鬼、磨蹭、蘑菇

táng

搪塞、荷塘、搪瓷

sòng

歌功颂德、朗诵诗歌、诉讼

shàn

擅长、善于

shì

招式、手饰、姿势

shāng

殇子(未成年就死去)、滥觞

shèng

游览胜地、年轻气盛、盛况空前

róu

刚柔相济、矫揉造作、蹂躏、真伪杂糅

溽热、繁文缛节、被褥

róng

盐溶于水、熔铸、冰雪消融、月色溶溶

曲径通幽、首屈一指

què

宫阙、填词一阙

Quán

诠释、铨选

què

鸦雀无声、欢欣雀跃、鸠占鹊巢

 

 

1.1.5.  容易读错的字

 

1.1.5.1.  常用字中容易读错的字

 

容易读错的字

 

 

应读

不读

 

应读

不读

 

应读

不读

狭隘

ài

包庇

惆怅

chàng

zhàng

凹陷

āo

针砭

biān

fàn

嗔怒

chēn

zhēn

湖浜

bāng

bīn

濒危

bīn

pín

瞠目

chēng

táng

同胞

bāo

pāo

波浪

惩罚

chéng

chěng

蓓蕾

bèilěi

péiléi

哺育

驰骋

chěng

pǐn

悖逆

bèi

参差

cēncī

cāncā

鞭笞

chī

tái

迸裂

bèng

bìng

刹那

chà

shà

炽热

chì

zhí

秘鲁

金钗

chāi

chā

憧憬

chōng

tóng

麻痹

阐明

chǎn

shàn

黜免

chù

chuò

裨益

忏悔

chàn

qiàn

怆然

chuàng

cāng

复辟

赔偿

cháng

shǎng

辍学

chuò

zhuì

阔绰

chuò

zhuó

踱步

duó

刽子手

guì

kuài

淙淙

cóng

zōng

讹诈

é

哈达

一蹴而就

jiù

沸腾

fèi

憨厚

hān

gǎn

簇拥

束缚

引吭

háng

kēng

皴裂

cūn

矸石

gān

jiān

巷道

hàng

xiàng

傣族

dǎi

tài

尴尬

gāngà

jiānjiè

薅草

hāo

nòu

悼念

dào

diào

耕地

gēng

jīng

呵欠

ā

堤坝

桎梏

gào

干涸

缔造

粗犷

guǎng

kuàng

回纥

玷污

diàn

zhān

皈依

guī

fǎn

一丘之貉

háo

句读

dòu

日晷

guǐ

jiù

恫吓

xià

咄咄

duō

chū

鳜鱼

guì

jué

沟壑

huò

华山

huà

huá

攻讦

jié

hán

邋遢

lèi

徘徊

huái

huí

兢兢

jīnɡ

jìnɡ

奶酪

lào

luò

浣溪沙

huàn

wán

粳米

jīnɡ

ɡēnɡ

羸弱

léi

yínɡ

膏肓

huāng

máng

抓阄

jiū

ɡuī

仓廪

lǐn

bǐn

畸形

狙击

贿赂

luǒ

给养

gěi

沮丧

摞起

luò

luǐ

觊觎

咀嚼

jué

jiáo

埋怨

mán

mái

雪茄

jiā

qié

俊杰

jùn

zùn

联袂

mèi

jué

缄默

jiān

zhēn

鸟瞰

kàn

ɡǎn

愤懑

mèn

mǎn

歼灭

jiān

qiān

可汗

kèhán

kěhàn

靡靡

fēi

眼睑

jiǎn

liǎn

窥探

kuī

ɡuī

分娩

miǎn

wǎn

僭越

jiàn

qián

喟然

kuì

wèi

黾勉

mǐn

ɡuī

谬论

miù

niù

姓区

ōu

苗圃

脉脉

mài

奇葩

瀑布

bào

呶呶

náo

琵琶

pa

ba

蹊跷

泥淖

nào

zhào

澎湃

pài

bài

菜畦

木讷

蹒跚

pán

mǎn

小憩

tián

气馁

něi

nuǐ

河畔

pàn

bàn

关卡

qiǎ

嫩芽

nèn

nùn

抨击

pēnɡ

pínɡ

接洽

qià

xiá

隐匿

nuò

披衣

pēi

悭吝

qiān

jiān

酝酿

niànɡ

rànɡ

媲美

掮客

qián

jiān

玩弄

nònɡ

nèng

骈文

pián

bìnɡ

荨麻

qián

xùn

虐待

nüè

yuè

血泊

天堑

qiàn

zǎn

怯懦

nuò

解剖

pōu

pāo

嵌入

qiàn

kān

踉跄

liànɡ

liánɡ

酋长

qiú

yóu

杉篙

shā

shān

踉跄

qiànɡ

cānɡ

囚犯

qiú

xiú

歃血

shà

chā

憔悴

qiáo

jiāo

龋齿

禅让

shàn

chán

地壳

qiào

小觑

赡养

shàn

zhān

怯懦

qiè

què

颧骨

quán

quàn

鞭鞘

shāo

qiào

惬意

qiè

jiā

乐阕

què

kuí

折耗

shé

zhé

侵占

qīn

qǐn

唱喏

nuò

慑服

shè

niè

沁园春

qìn

xīn

稔知

rěn

niàn

摄影

shè

niè

引擎

qínɡ

jìnɡ

冗长

rǒnɡ

chén

妊娠

shēn

chén

亲家

qìnɡ

qīn

蚊蚋

ruì

蜃景

shèn

chèn

龟兹

qiūcí

ɡuīzī

缫丝

sāo

cáo

舐犊

shì

tiǎn

姓仇

qiú

chóu

森林

sēn

shēn

似的

shì

续五

教室

shì

shǐ

婆娑

suō

shā

湍急

tuān

chuǎn

枢纽

shū

趿拉

圩田

wéi

洗涮

shuàn

shuā

水獭

lài

斡旋

ɡàn

游说

shuì

shuō

鞭挞

可恶

è

吮吸

shǔn

yǔn

绦虫

tāo

tiáo

膝盖

硕大

shuò

sháo

心疼

ténɡ

tònɡ

畏葸

竦然

sǒnɡ

倜傥

chóu

阋墙

嗾使

sǒu

倜傥

tǎnɡ

tǎnɡ

呷一口

xiā

jiǎ

塑料

suò

殄灭

tiǎn

zhēn

地峡

xiá

jiá

粟类

迢迢

tiáo

zhāo

翩跹

xiān

qiān

鬼祟

suì

chǒnɡ

汀江

tīnɡ

dīnɡ

纤维

xiān

qiān

鹰隼

sǔn

zhǔn

荼毒

chá

涎水

xián

yán

骁勇

xiāo

yáo

酗酒

xiōnɡ

钥匙

yào

yuè

混淆

xiáo

yáo

绚丽

xuàn

xún

钥匙

shi

chi

挟制

xié

xiá

戏谑

xuè

nüè

笑靥

yàn

叶韵

xié

防汛

xùn

xìn

谒见

jiè

携手

xié

香蕈

xùn

tán

呜咽

yàn

机械

xiè

jiè

山崖

ái

摇曳

省亲

xǐnɡ

shěnɡ

燕国

yān

yàn

游弋

ɡē

不朽

xiǔ

qiǔ

殷红

yān

yīn

轶事

shì

星宿

xiù

赝品

yàn

yīnɡ

屹立

长吁

杳然

yǎo

miǎo

造诣

zhǐ

自诩

舀子

yǎo

kuǎi

熠熠

畜养

chǔ

疟子

yào

nüè

喑哑

yīn

àn

堙塞

yīn

yān

栅栏

zhà

shān

装帧

zhēn

zhènɡ

无垠

yín

ɡēn

摘取

zhāi

zhé

鸩毒

zhèn

chén

邕江

yōnɡ

破绽

zhàn

dìnɡ

拯救

zhěnɡ

chénɡ

拥护

yōnɡ

yǒnɡ

蘸水

zhàn

jiāo

针黹

zhǐ

须臾

砧板

zhēn

zhàn

对峙

zhì

shì

鬼蜮

huo

坚贞

zhēn

zhēnɡ

浸渍

老妪

侦察

zhēn

zhēnɡ

倥偬

zǒnɡ

cōnɡ

跃进

yuè

yào

宝藏

zànɡ

cànɡ

眨眼

zhǎ

biǎn

暂时

zàn

zhàn

玄奘

zànɡ

zhuànɡ

 

 

 

  1.1.5.2.  成语中易读错的

 

成语中难读的字

稗官野史

bài(已考)

纵横捭阖

bǎihé(已考)

暴殄天物

tiǎn(已考)

暴虎冯河

pínɡ

别出机杼

zhù

比肩接踵

zhǒnɡ

不敢旁骛

兵不血刃

xuè

缠绵悱恻

fěi

不胫而走

jìnɡ(已考)

蹉跎岁月

cuō  tuó

瞠目结舌

chēnɡ

动辄得咎

zhé

差强人意

chā(已考)

方枘圆凿

ruì

度德量力

duó liànɡ

分道扬镳

biāo

放荡不羁

风声鹤唳

焚膏继晷

ɡuǐ

觥筹交错

ɡōnɡ

刚愎自用

bì(已考)

沆瀣一气

xiè

蛊惑人心

ɡǔ

蚍蜉撼树

pí   fú

鳞次栉比

zhì

杞人忧天

qǐ(已考)

否极泰来

罄竹难书

qìnɡ

泽被后世

bèi

三缄其口

jiān(已考)

穷兵黩武

瑕不掩瑜

xiá

时乖命蹇

jiǎn

邂逅相遇

xiè hòu

身陷囹圄

línɡ   yǔ

揠苗助长

心怀叵测

pǒ(已考)

炙手可热

zhì

饮鸩止渴

zhèn

老骥伏枥

jì  lì

众口铄金

shuò

否极泰来

命运多舛

chuǎn

飞扬跋扈

bá  hù

暴戾恣睢

lì  suī

不落窠臼

鞭辟入里

魑魅魍魉

chī

并行不悖

bèi

良莠不齐

yǒu

殚思极虑

dān

风流倜傥

tì tǎnɡ

繁文缛节

rù(已考)

高屋建瓴

línɡ

茕茕孑立

qiónɡ jié

海市蜃楼

shèn

剜肉补疮

wān

怙恶不悛

hùquān(已考)

相形见绌

chù(已考)

老牛舐犊

shì

睚眦必报

yá  zì

卖官鬻爵

越俎代庖

牝鸡司晨

pìn

自怨自艾

前倨后恭

户枢不蠹

假途灭虢

ɡuó

 

 

 

 

1.2.  字形(包含题目总数:18)

 

1.2.1.  辨析字形的方法

 

1、抓住“义”,据义辨形。任何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要正字,就应该抓住三者的关系,以义为纲,据义辨形。简言之,就是从理解词义入手,去辨别字形。                                  

2、抓住“形”,词义取字。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许多音同音近形也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

3、利用词语前后的对应关系来掌握。如:名门望族,“名”“望”相同,指有名望的家族,不能写成“名门旺族”。                                                             

4、可以通过组词来辨别字形。例如:坑——炕、带——戴等。

 

1.2.2.  形声字

 

汉字书写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常用汉字有许多为形似字、音似字,容易混淆,导致书写错误,出现错别字。

考生要能辨析、改正常见的错别字,所谓常见错别字,指的是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

在考试中,同音字的考查概率较高。

要掌握汉字我们必须要掌握字形。要记牢字形,必须要掌握汉字的构造常识。汉字的构造方式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90%,因此,学习中应重点掌握的是形声字的组合方式。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

从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上看,可以概括为下面六种类型:

左形右声:证、偏、材、骑

右形左声:功、攻、故、削

上形下声:芳、管、晨、界

下形上声:贡、忿、斧、架

外形内声:园、衷、病、固

内形外声:闷、闻、问、辨

 

1.2.3.  形似字

 

记牢字形,还要特别注意对汉字中那些形近字的识记和理解。汉字中有许多字的字形相似,差别细微。例如:

折(折断)        戈(干戈)         茶(茶叶)

拆(拆迁)        弋(游弋)         荼(如火如荼)

己(自已)        缀(点缀)         沾(沾染)

已(已经)        掇(拾掇)         玷(玷污)

巳(巳时)        辍(辍学)         拈(拈轻怕重)

                   啜(啜泣)         粘(粘合)

做题时对这些形似字辨识要清楚,不然不仅导致书写错误而且会丢掉许多分数。可以从它们的笔画、结构、偏旁部首等几方面来辨识,也可以通过整理和比较,把一些形近字编成口诀,顺口溜来记忆。如“关门巳(sì),开门己(jǐ),半开半关就是已(yǐ)”,再如“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横撇交叉读作戎(róng)”等等。

 

1.3.  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7)

 

 

 

1.3.1.  副词

 

1.3.1.1.  程度副词

 

表示程度的副词,称为程度副词:                               

  • 表最高级:很、极、顶、最、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特、太                  
  • 表比较级:挺、更、更加、越、越发、比较、较、尤其、还                                       
  • 表一般级:稍、稍微、略微、有点儿、几乎、有些                                                    

程度副词主要用来限制、修饰形容词。例如:极好、很快、顶聪明啦、最漂亮……

 

1.3.1.2.  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范围的副词,叫做范围副词:                 

  • 全称:都、全、总、共、总共、统、统统、一律、一概、完全、全都                      
  • 特称:也、还、又                                                       
  • 单称:只、仅、仅仅、单、光、独           

范围副词限制动词的活动范围。例如:都走了、全说、总有一天、共有两人……   

 

1.3.1.3.  时间、频率副词

 

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叫做时间频率副词,又分为:

  • 表时间的副词:
    • 过去式:已、已经、曾经、曾、尝、既、从前、刚、刚刚、才、刚才                          
    • 现在进行式:正、在、正在                     
    • 将来式:将、将要、就、马上、立刻、立即                                                              

二、表频率的副词:

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逐渐、一直、一向、从来、向来、始终等等。                                                        

时间、频率副词限制动作的时态、频率。例如:沛公已出;已经制定了计划;我曾说过;又如:我正说的时候;我在写文章;表频率的例如:常常出去旅游;常写诗;时常画;时时注意等等。

 

1.3.1.4.  肯定、否定副词

 

  • 表示肯定的副词:必须、必、必定、的确、确实、当然、肯定                                   
  • 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未、没、没有、勿、莫、弗、毋、不必、不用、甭                 

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限制动词,也可修饰限定形容词。例如:必须回答;必遭唾弃;不好看;未成行等等。              

 

1.3.1.5.  情态副词

 

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称为情态副词:

   例如:大肆、恣意、特意、亲自、悄悄、暗暗、偷偷、猛然、公然、抽冷子、连忙、赶紧、猝然、突然、忽然等

表情态、方式的副词只限定动词:

如:大肆挥霍、恣意妄为、特意赶来、猛然蹦起、公然撒谎……

 

1.3.1.6.  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包括:难道、岂、简直、索性、也许、大约、偏偏、偏、究竟、到底、幸而、幸亏、反倒、反正、竟、竟然、居然、果然、何尝、明明、恰恰、何须、何必、未免、只好、不妨、就……                                      

语气副词主要限制动词,部分也限制形容词和副词,例如:难道是他、岂有此理、简直像个沐猴、索性不干了……

 

1.3.2.  介词

 

1.3.2.1.  关于介词

 

介词是给动作发生提示或介绍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目的、对象的词。介词和其介绍的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目的及对象等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者代替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代词结构,结合在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动词的状语、名词的定语、动词谓语的补语,在被动句中,被动介词介宾结构还可充当谓语。

 

1.3.2.2.  介词的分类

 

  • 介绍时间的:从、自从、自打、自、打从、在、当、于、顺着                                     
  • 介绍地点的:从、在、打、往、向、朝、于、由、沿着、沿、顺着、自                           
  • 介绍方式、方法、根据的:依照、依、按照、按、据、根据、凭、用、将、靠、拿、以                                                                          
  • 介绍原因的:由于、因为、因                          
  • 介绍目的:为了、为着                                       
  • 介绍对象的:对、对于、关于、替、跟、为、与、同、给、把、将、管                          
  • 表示比较的:比、于
  • 表示排除的:除了、除                                  
  • 表示被动的:被、受

 

1.3.2.3.  使用介词的注意事项

 

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结构构成介宾结构,方能充当句子成分。

介词不能重叠使用。

 

1.3.3.  助词

 

1.3.3.1.  关于助词

 

助词是帮助其它的词完成语法关系的词。

 

1.3.3.2.  助词的分类

 

  • 结构助词:表定语的“的”;表状语的“地”、“着”;表补语的“得”。如“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欢乐地奔跑”、“拿得动”……                                                                
  • 时态助词:了、着、过。例如“因为月落了,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表“落”的完成态)                                            
  •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例如“他像大肚子弥勒佛似的。”……                             
  • 其他助词:所、给、连  

所:  1)帮助“被”、“为”完成被动句式,是文言文被动句式传统助词。

2)帮助动词谓语做定语使用。

3)文言文中“所字结构”还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着。所字结构,即“所”做特殊代词,“所”带的动词反过来做它的定语。例如:“所闻”即“闻到的消息”;“所长”即“擅长的方面”。                                                                

给:表示加强语气,称为语气助词。例如:弟弟把花瓶给打了。

连:与“也”、“都”连用表示一种强调语气,也是一个语气助词。例如:连你也犯这种错误。

另外,“是……”表肯定语气助词,要注意,“是……”不能做谓语使用。                       

  • 语气助词:呢、吗、啊、罢了。 助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实际意义,一般读轻声。                      

 

 

1.3.4.  连词

 

1.3.4.1.  关于连词

 

连接词和词或者词组和词组,以及关联复句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是连词。

 

1.3.4.2.  连词的分类

 

单连词:“和”、“同”、“与”、“及”、“跟”、“以及”等,都表并列关系,不表主从关系。                                                                            

关联词:在语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并列关系:边……边……、……跟……、既不……也不……、既……又……

既不……又不……、既……也……、忽而……忽而……、既……亦……

        2、递进关系:……并且……、不仅……连……也……、……何况……、越……越……

别说……就是……、不但……连……也……、既……更……、非但……反而……

        3、因果关系:既然……就……、……是由于……、……所以……、既然……那么……

怨不得……原来……、之所以……是由于……、为了……所以……、……以便……、……以免……

4、假设关系:即使……也……、假如……就……、如果……那么……、倘若……、

即令是……也……、即使……还……、即使……仍然……

5、转折关系:尽管……却……、……可是……、固然……然而……、虽然……毕竟……、虽则……也……、幸而……否则……、幸亏……不然……、……只是……

        6、选择关系:不是……而是……、宁愿……不愿……、宁愿……也不……、除了……就……、反正……不如……、与其……不如……、与其……毋宁……

        7、条件关系:不论……都……、除非……才……、但凡……也……、无论……总……

        8、承接关系:开始……后来……、先……再……然后……、最先……接着……最后……、就……就……

 

1.4.  实词(包含题目总数:47)

 

 

 

1.4.1.  名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语,但也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1、名词的种类

    (1)表示人和事物

      A.朋友、同志、作家、学生、牛、羊、飞机、原子(普通名词)

      B.张衡、黄河、泰山、新疆(专有名词)

      C.人民、群众、物品、马匹(集合名词)

      D.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抽象名词)

    (2)表示时间  秋天、早晨、明年、现在(时间名词)

    (3)表示处所  北京、中国、亚洲、里屋(处所名词)

    (4)表示方位  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东边(方位词)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也经常做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例如:柳树梢头。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哥哥”和“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

 

1.4.2.  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1、动词的种类

    (1)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动词)

    (2)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讨厌(心理活动动词)

    (3)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4)是(判断动词)

    (5)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6)来、去、上、下;进、出、回、开、过、起,上来、下去、起来(趋向动词).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例如能说“很怕、很喜欢、很羡慕、很愿意、很应该”。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1.4.3.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

1、形容词的种类

    (1)软、硬、甜、苦、好、坏、大方(性质形容词)

    (2)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灰里叭叽(状态形容词)

    (3)多、少、全、许多、好些(表不定数量)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做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

    (2)表性质的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地修饰,但有的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做动词时能带宾语。

    (4)有小部分表性质的形容词可以重叠。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儿)。

早早、长长的、绿绿的、好好儿、慢慢儿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

                清清楚楚  高高兴兴(的)  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有A里AB式:

                马里马虎  糊里糊涂  小里小气

    (5)有小部分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红彤彤、亮堂堂、黑咕隆咚、灰不溜秋

 

1.4.4.  量词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又叫单位词。可以分为两类:

1、量词的种类

  (1)物量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专用量词

    度量衡单位:尺、丈、米、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平方米、立方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张、匹、块、片、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对、双、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托)、伙

不定单位:些、点  

B.借用量词

借自名词:头、口、尾、杯、盒、桶

借自动词:挑(一挑水)、捆(一捆柴)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量词  次、回、趟、顿、阵、番、遭;下、遍

B.借用量词  借自动词:踢(踢一踢)、看(看了一看、看他一看)、摸(摸了一摸、摸了摸)。      

2.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2)一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组成“BB”式,例如:

    个——个个  件——件件  条——条条

    张——张张  点——点点  阵——阵阵   

 

1.4.5.  代词

 

1.4.5.1.  关于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叫代词。

 

1.4.5.2.  代词的特点

 

  • 代词不能重叠。
  • 一般不受其他词修饰。
  • 代词代什么词,就具有什么词的特点。

1.4.6.  数词

 

1.4.6.1.  关于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称为数词。

 

1.4.6.2.  数词的特性

 

数词一般同量词组合使用,一般作定语,也可作谓语。

 

1.4.7.  如何辨析近义词

 

1.4.7.1.  从意义上辨析

 

  • 辨析词义的轻重(或程度高低)。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震荡”指持续的,较强的摆动或摇动;“震撼”指极强的摆动或摇动。                                                                         
  • 辨析词义范围大小。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边疆”指靠近边界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较大;“边境”指紧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小。                                                 
  • 辨析词义的侧重点。如“才能”侧重于办事的能力和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才华”侧重于文学、艺术等方面显露出来的能力、特长等;“才智”侧重于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才干”侧重于工作能力。                                                                      
  • 辨析词语的个体与集体(或具体与概括)的差异。如“纸”带有具体性;“纸张”带有概括性。

 

 

1.4.7.2.  从色彩方面辨析

 

  • 辨析词义的感情色彩:如:“成果”、“结果”、“后果”,三者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赠恶的感情);“结果”没褒贬色彩,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义)”、“奉承(贬义)”。
  • 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 辨析一般用语与文学作品用语方面的不同: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文学作品的用语往往更注重体现感情、形象等。如一般日常说话或一般性文章说“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等。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学色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思路。

 

1.4.7.3.  从词的用法上辨析

 

  • 辨析词语习惯搭配对象的不同。有些词语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搭配对象,不能混用。如“交流”、“交换”都是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交换”一般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搭配,比如说:交换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交流”一般指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搭配,比如说:交流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    
  • 辨析词性和语法功能的不同:如“突然”、“猛然”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之意。但“突然”是形容词,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谓语、定语,如“情况很突然”、“突然事变”等;“猛然”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如“他猛然转过身来”。                                                               
  • 辨析词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不同:如“目不暇接”(主动性)与“应接不暇”(被动性) 、“接受”(收下来,被动)与“接收”(收过来,主动)。                                   
  • 辨析词语的反义词的不同:如“疑惑——相信”、“困惑——理解”……                                         
  • 强调的重点不同:有的强调一个事件或行为的过程,而有的词强调的是一件事或某种行为的结果。如“审核”和“核实”,“看”与“看见”,“了解”与“获悉”等。

 

1.4.7.4.  从词语的语境义上辨析

 

  • 具体的环境气氛。如“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有一个人叹息说:‘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那么结合当时的氛围,自然能听出话中的特定含义,即:太无聊了,太乏味了。                              

2、注意特定情景的处理。如“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雷雨》)这儿的“苦”并非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如果不了解繁漪在周家的处境,就很难理解到这层意思,这些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理解的,但在特定的环景中,情景条件使这个词语有了它本来不具备的意义和功能。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的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儿,当然不能说鲁迅先生在夸奖那些留学生很漂亮、姿态万千,而是先生用辛辣的讽刺笔法抨击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我们好象看到先生正面对他们的丑态厌恶地说“呸”呢! 

 

1.5.  成语(包含题目总数:50)

 

1.5.1.  正确运用和辨析成语

 

近义成语的辨析列表

近义成语

辨析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胡来;后者偏重在拘守成规,不敢变易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

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异:前者多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素:平日、往常);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部、班:门类,次序。就:遵照);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暗箭伤人;含沙射影

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异: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动,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后者的手段只是语言,并还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

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

都有“旅途辛苦”之意。异:“跋”重在远行艰辛;“风尘仆仆”重在长途奔波忙碌;后者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

百依百顺;惟命是从

都有“怎么说就怎么做”的意思。异:前者含有由于感情的爱而表现出的顺从;后者有贬义,多用于上下级之间

近义成语

辨析

半斤八两;势均力敌

都有“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之意。异:前者强调水平相等;后者偏重力量相等

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都有“中途停止”之意。异:前者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偏重在“浅”,不深入(辄:就)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都有“包办”之意。异:前者重在“包办”;后者重在“超越权限”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异:“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奴颜媚骨

都有“向别人讨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异:前二者偏重在“奴气”;“奴颜媚骨”偏重在“奴性”

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重在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近义成语

辨析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显示特点;后者偏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多含褒义

别具一格;别开生面

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彬彬有礼;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异:前者偏重在对人有礼貌;后二者不仅形容人举止文雅,而且可以形容人的气质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异:前者偏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在“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近义成语

辨析

博闻强识;见多识广

都含有“见识广”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见闻广博,知识面宽,记忆力强,只用于书面语;后者偏重于阅历多,多用于口语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都含“凭空捏造”之意。异:前者偏重有没有事实根据;后者偏重在“本来没有”语气也较重

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都有“不能改变”之意。异: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刊:消除,删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不识好歹;不识抬举

都表示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异:后者是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前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都有冷漠,不关心之意。异:前者重在行动,后者重在态度

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都指“达到的境界很高”。异:前者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秘;后者还可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近义成语

辨析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都有“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有时通用,偏重在感情的流露,只用来形容整个人。前者不限于此,还可以形容人体的某一部分。当形容热情奔放、心情无比兴奋和激动时,宜用“情不自禁”;当形容震惊、慌张,以及由于某种外界原因而由不自己时,宜用“不由自主”

惨绝人寰;惨无人道

都有狠毒残暴之意。异:前者语义重,强调人世间从没见过的惨痛,不能用来形容人;后者强调无人性,不讲理,常用来形容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

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异:“畅所欲言”偏重在说话尽情,“各抒己见”重在发表己见;“推心置腹”重在待人真诚,而且“推心置腹”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

陈词滥调;老生常谈

都指听厌的话。异:前者谈的内容既陈旧,又空泛(滥:空泛不合实际),含贬义;后者谈的虽是老话,但不一定没有现实意义,属中性成语

近义成语

辨析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都表趁人危难时去侵害人家。异:前者重在别人遭危难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害别人;后者重在要置遭难者于死地

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都表经常变卦。但前者偏重语言上的前后矛盾;后者偏重表现上的变化无常

穿凿附会;牵强附会

都表生拉硬扯(附会:把没有关连的事物比附在一起)。异:“穿凿”,硬把讲不通的道理,牵强解释;“牵强”,把不相关的事硬拉到一起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都不得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异:前者强调相互依存;后者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跟着遭难

大吹大擂;自吹自擂

都有吹嘘之意。异:前者吹嘘的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后者仅指自己

大发雷霆;怒不可遏

都表示十分愤怒。异:前者偏重发怒时的高声斥责;后者强调愤怒难以抑制(遏:止住)

近义成语

辨析

大公无私;铁面无私

都表示没有私心。异:“大公”,一心为公;“铁面”:指不畏权势,不讲情面

大庭广众:众目睽睽

都可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异: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后者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的样子)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异:前者表逐步进逼,越要越多;后者强调的是得到这个,还想那个

低三下四;低声下气

都形容卑恭下贱,后者偏重恭顺小心

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都表示崇拜之意。异:前者重在崇拜,后者偏重在敬佩

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

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异:“专横跋扈”含有“蛮横、霸道”的意思,语义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断专行”和“一意孤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义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应用范围较宽

近义成语

辨析

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都能形容气势汹汹,使人难堪。异: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限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阿谀逢迎;趋炎附势

都有巴结奉承之意。异:“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趋炎”,迎合权势(炎,势,比喻权势)。后者比喻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异:前者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则不管;后者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的影响(濡:沾湿、润泽。染:沾染)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都表事前做好准备。异:前者重在预防;后者重在准备(绸缪:用强索紧密缠捆,引申为修补)

锋芒毕露;崭露头角

都有才能显露出来之意。异:“毕”指全部;“崭”,指突出的才能。锋芒毕露,还可比喻骄傲自负,后者不能

近义成语

辨析

风言风语;流言蜚语

都表没有根据的话。异:前者多指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无知、怀疑和猜测;后者多指有意,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用心

改过自新、痛改前非

都有“改正错误”的意思。异:前者偏重未来,强调在重新做人上;后者偏重过去,强调在改正错误的彻底性上

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都形容只图眼前,不顾将来。异:前者偏重贪图眼前安逸(苟且:敷衍马虎,得过且过。偷生:只求眼下过得去);后者偏重胸无大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

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胜利”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的一次冒险(注:赌注:赌博时押上的钱),含贬义;后者偏重在下决心决一胜负,含褒义

含糊其辞;闪烁其辞

都有“说话不清楚、不明确”的意思。异:前者着重在说得含糊不清;后者着重在说话遮遮掩掩、躲躲闪闪

、近义成语

辨析

厚颜无耻;恬不知耻

都形容不知羞耻,常可通用。异:前者偏重在“脸皮厚”;后者偏重在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恬:安然,无动于衷)

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都形容腐朽糜烂的享乐生活。异:前者偏重在迷恋酒色;后者偏重在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生活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异:前者有“画饼”的行动;后者只表示“空等”、“空望”

荒诞不经;荒诞无稽;荒谬绝伦

都表示荒唐,不可信之意。异:“不经”:不正常,不近情理。“无稽”:无法考查。“绝伦”:超出同类,没有可以相比的。后者语义最重(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都形容极度挥霍。异:前者偏重在对钱财的轻视;后者偏重在一次花钱之多

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都形容意味深长。异:前者只限于事后回忆、追忆中体会到意趣很深;后者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

近义成语

辨析

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都可形容精神恍惚的样子。异:前者可形容精神不集中;后者重在形容惊慌异常或因受强烈刺激而行动失常,语义较重

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都含厌恶憎恨之意。异:“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语义较重

见利忘义;利令智昏

都表为私利而做坏事。异:“忘义”:不顾道义。“智昏”:头脑发昏

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都指招惹是非。异:前者用作褒义时,偏重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犯罪或怕得罪人,是不讲原则的自由主义的表现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都形容阴险狡诈。异:前者偏重嘴甜,后者偏重在脸笑

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异:后者偏重在合乎道理,语气重,色彩庄重;前者偏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天经地义”还可指非常正确的,不能改变的道理

近义成语

辨析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都可表“清楚地记得往事”。异:前者偏重在过去情景的再现;后者偏重在记忆像新的一样

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异:前者语义范围广,要指一切所留恋的人,事物等;后者偏重指对景物的留恋

美不胜收;琳琅满目

都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异:前者偏重在“来不及看,来不及一一欣赏”(胜:能承担或承受);后者偏重在“满眼都是”

每况愈下;江河日下

都有“越来越坏”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愈:越发,更加);后者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

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都有“作好战斗准备”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人员的行动”(秣:喂牲口。厉:同砺,磨)。后者偏重在“整个军队排好阵势,等待敌人的来临”

近义成语

辨析

丧尽天良;丧心病狂

都含有“心肠坏,做事凶狠”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心肠坏”(天良:指善良的心);后者偏重于做事凶狠、言行荒谬、凶狠残忍(狂:疯狂)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都有“亲自做出榜样”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面”;后者仅指自己做出榜样(则:准则)

死气沉沉;万马齐喑

都有“形容无一点生气”的意思。异:前者偏重指气氛压抑,用于人时有不愿讲话的意思。后者偏重于不敢讲话(喑:哑)

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都有“谈话时有说有笑”的意思。异:“风生”表示谈话时兴致勃勃,气氛活跃,多用在平时说话;“自若”表示不变常态,多用于紧张、情势严重时的谈笑

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异:前者形容处事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含褒义。后者多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至:到)含贬义

十三近义成语

辨析

瑕不掩瑜;瑕瑜互见

都表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异:前者“缺点遮不住优点”的意思;后者比喻有优点也有缺点,没有主次之分。这两个成语不能通用

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都含有心里已领会,不用说出来的意思;异:“不宣”,多为双方,有时指较多的人;“心领神会”关重于领会,一般指一方

徇私舞弊;营私舞弊

都指为私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异:前者指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舞弊(徇:曲从);后者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舞弊

 

 

1.5.2.  成语误用类型

 

1.5.2.1.  望文生义

 

成语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不是“人离开街巷回到家里”的意思。

 

 

1.5.2.2.  感情色彩不当

 

成语也有其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甚至全文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如用“处心积虑”修饰“新上任的邻导”就属贬义词误用。

 

 

1.5.2.3.  词义轻重不当

 

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轻有重,运用不当也会造成误用。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句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

 

 

1.5.2.4.  不合适用范围

 

不合适用范围,就是说成语使用的语境范围不适当。如: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的年纪,用在句中,显然超范围了。

 

 

1.5.2.5.  搭配不当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不能矛盾,不能重复。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该词本身含有被动义,“被人”属多余。

 

 

1.5.2.6.  不合惯用句式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如“望其项背”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1.5.2.7.  不了解结构致误

 

如:“老胡要调走的消息不全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与“不全是”连用,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弄反了。

 

1.5.2.8.  对关键字理解不准

 

如:“这位莘莘学子终于学成归国”。“莘莘”在这里比喻为“众多”,而句子中所表述的应该只是一个人。

 

1.5.2.9.  不了解成语出处致误

 

如“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调价后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意为权势大得烫手。而非“抢手”或“热销”之意。

 

1.5.2.10.  不合情理致误

 

如“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

1.5.3.  字义、词义的辨析一、字义的辨析

正确把握汉字的字义,是识记和理解汉字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若不理解汉字的字义,要识记其音、形也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一时记了下来,以后还会遗忘。因此,在汉语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和识记。

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是可以借助汉字的构字知识来理解和识记字的字义。

碰到生疏的字,如果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符来理解字义,从声符来推断字音。记住了形声字某个形符所表示的意义,就可以知道这一类字的意义。如“衤”:祆、裙、衫、都与衣服有关,“米”:粟、梁、粑、糕、都与粮食有关。

2、是要注意把握一些同音字的不同意义和一些多音字的各种意义,以便正确书写和使用。

如同音字“焕”和“涣”;“竟”和“竞”,虽读音两两相同,但意义却不同。“焕”是“光明、光亮”之意,而“涣”是“消散”之意;“竟”是完尽之意,而“竞”是互相争胜之意。又如“仇”是多音字,念“chóu”时,是“仇敌、仇恨”的意思,若读“qiú”时,则指的是姓氏。

对汉字多音多义字的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正确使用多音字的能力,同时把握字义,还可以减少错别字,增强汉字规范化使用的能力。错别字考查在中考试题中出现概率最大。我们掌握了对现代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就能更好的对错别字进行辨析。

二、词义的辨析

词义的辨析重在平时学习中的词语积累,遇到拿不准的词语一定要翻查词典,可整理出来,日积月累,提高词汇量;熟记课下注释中的相关内容;还要特别注意常见词语的非常用语义,亦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1.  句子(分类)

 

2.1.  标点符号

 

2.1.1.  标点符号的综述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点号主要表示语句中的各种停顿,有的兼表语气,标号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常见的标号有: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

 

2.1.2.  标号的使用

 

一、引号

引号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改动。间接引用,即所谓“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

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二、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例如:

①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破折号还表示语意的转换、递进、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②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破折号还可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三、省略号

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省略号还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破折号也可以表示语言中断,区别是: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声未尽。

省略号的前面用句号,表示上文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四、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

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层用双书名号,内层用单书名号。

 

2.1.3.  点号的使用

 

一、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例如:①春天的百花送来了浓香。

祈使句句末常用叹号,但如果语气舒缓,不读急降调,而接近平调,也可以用句号。例如:②请您再说一遍。

文章中该用句号而不用,或者不该用而用了,都会使句子结构层次不清,表述不明。

二、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句尾的停顿。

例如:①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用“好不好、行不行”等提问格式表示的较委婉的祈使语气,也可以用问号。例如:②你听听群众的意见好不好?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是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

例如:③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谈一谈的问题。

三、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感叹句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叹号。

例如: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感叹句)

          ②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反问句)

          ③起立!(祈使句)

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不能在句中,必须放在句末。例如:④多美啊,黄山的风景!(主谓倒装)

四、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

用在书信、发言稿的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提示下面要讲话。用在“某某说”后面,提示下面是某某的话。

用在总提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说。

用在总括语之前。

用在较复杂的宾语之前。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

五、分号

分号主要表示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分清分句层次的作用。凡是复句中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层次的地方就用分号。

几个分句并列,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句之间就用分号。例如: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复句内也用分号来分清层次。②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该用分号而不用,或不该用而用,都会使复句的层次关系不清楚。

六、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1、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①梦,就是理想。

2、用在比较复杂的宾语之前

例如:②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300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3、用在联合短语之间

例如:③他兴趣很广,什么唱歌呀,跳舞呀,打球呀,她都喜欢。

4、用在句首状语之后

例如:④忽然,门被风吹开了。

5、用在分句之间

例如:我不晕船,我爱海,我更喜欢看见海的咆哮。

七、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例如:①牛身上到处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肝、脾、骨、鼻可做药。

顿号还经常用在次序语之后。

例如:“一、……二、……”“甲、……乙、……”

 

2.2.  短语

 

2.2.1.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描写或限制后头的中心语,其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例如:

他||的马(代·名)           江苏||人(名·名)

十吨||钢材(数量短语·名)   马上||回来(副·动)

这么||走(代·动)           慢||走(形·动)

 

2.2.2.  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并列关系。例如:

今天和明天(名·名)         人和书籍纸张笔砚(名·名)

辱骂和恐吓(动·动)         伟大而质朴(形·形)

 

2.2.3.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陈述关系而不用虚词表示。例如:

粮食||丰收(名·动)           青草||吐青(名·动)

阳光||灿烂(名·形)           明天||星期三(名·名)

 

2.2.4.  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两个成分组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动宾之间的支配、关涉关系用语序表示而不用虚词表示。例如:

想||妈妈(动·名)               想||她(动·代)

买||三碗(动·数量)             喜欢||清净、喜欢|整洁(动·形)

 

2.2.5.  补充短语

 

补充短语由中心语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头,其间是补充关系。有的补语之前有“得”。例如:

打||死(动·动)             学得||好(动·形)

看了||一次(动·数量)       高兴||极||了(形·副)

 

2.3.  单句(包含题目总数:1)

 

006290;   

 

2.3.1.  句子的成份

 

句子的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讲解。

一、主语

主语可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例如:

沙锅||可以炖豆腐。(名词)      前面||围着一圈人。(方位名词)

九||是三的倍数。(数词)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代词)                 今天晚上||特别冷(偏正短语)

主语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和一部分谓语短语充当,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这种句子可以叫谓语主语句。例如:

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动词)       整齐||比不整齐好(形容词)

“这样||行不行?”“这样就好了。”(代词) 信不信||由你(动词联合短语)

二、谓语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词语充当,这跟主语的构成材料正相反。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关系到主语的一件事,这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一类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这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一类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如“鲁迅是浙江人。”

三、宾语

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宾语,例如:

这间客厅有||二十平方米。(数量短语)

海棠已经有||红的了,梨还是||青的。(“的”字短语)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这类动词叫谓宾动词。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攻击。(动词)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动宾短语)

四、定语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例如“冰雪世界、神奇色彩、男演员、一片绿洲”。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多种多样,总的说来,可以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两大类。

描写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征,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描写性定语多用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青春气息、壮丽的故宫、绿油油的庄稼”。

限制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冬季的阳光、林子里的光线、烈日下的长城、野生动物”。

五、状语

状语不只是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以做状语。例如: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你〔到底〕走不走?

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   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

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例如“快跑、慢走、大干”。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六、补语

补语前面的中心语是谓词性词语,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他很悲痛,哭〈肿〉了眼睛,心也哭〈硬〉了。

心里痛快〈极〉了。        这孩子讨厌〈死〉了。

有些词语既可以做补语,也可以做状语,两种位置有时并不影响到基本句意。例如“住在北京:在北京住;坐在椅子上:在椅子上坐着”。

 

2.3.2.  主谓句

 

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它可以分为:

1、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

今天星期六。(名||名,表示时间)   明天国庆节(名||名,表示节日)

米饭一碗,饮料两瓶。(名||数量,表数量)

2、动词谓语句

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例如:

肩膀||磨破了(动+补)    我们||以前讨论过。(状+动)

3、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例如:

朝鲜族妇女很能干。   昨天那场球精彩的很。

4、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一口水||他都不喝。

 

2.3.3.  非主谓句

 

分不出主语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它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形成。可以分为:

1、动词性非主谓句

这种句子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例如:

出太阳           上课了         禁止吸烟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名词性短语形成。例如:

对!       太妙啦!

3、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例如:

1949年春天。上海外滩(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

多么壮丽的山河啊!(表示感叹)

4、叹句

由叹词形成,例如“啊!|喂!”。

 

2.4.  复句

 

2.4.1.  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递进关系必须用关联词语。常用的有:

一般递进

合用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非但)A,而且(还、也、又、更、就连)B  不但(不但不、非但没)A,反而(反倒还、相反还、偏偏还)B

单用

而且  并且  何况  况且  甚至  更  还  甚至于  更何况

衬托递进

合用

尚且A,何况(更不用说、还)B  别说(慢说、不要说)A,连(就是)B

单用

尚且  何况  反而

例如:

①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②现在隔开法不仅得到普遍采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③这次展出的年画,数量多,而且题材新颖、形式风格多样。

④他不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以上是一般递进,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层层推进,合用关联词语,递进的意思比单用关联词语的强些。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一般递进,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从反面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⑤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

衬托递进,前面分句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这是一种强调的说法。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只用承上关联词语,或只用启下关联词语。例如:

⑥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⑦老年人热情都那么高,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⑧城里尚且买不到,乡下她哪里能得到手呢?

 

2.4.2.  选择复句

 

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未定选择

数者选一

合用

或者(或、或是)A,或者(或、或是)B;  是A,还是B;

单用

或者;  或是;  或;  还是

二者选一

合用

不是A,就是B;  要么A,要么B

已定选择

先舍后取

合用

与其A,不如(无宁、宁肯、还不如、倒不如)B

单用

还不如;  倒不如

先取后舍

合用

宁可(宁肯、宁愿)A,也不(决不、不)B

在未定选择中,数者选一表示或此或彼的意思,说话人态度灵活。例如:

①或者你到上海,或者他到南京,或者你们都回来。

②在晴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发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亮的浅色云彩。

不管是合用还是单用,“或者、或是、或”都表示陈述式选择,“是……还是”、“还是”表示疑问式选择。例如:

③他是忘了,还是故意不来?

在未定选择中,二者选一表示非此即彼,两分句在意义上互相排斥,二者必居其一,语气肯定,关联词语必须成对使用。例如:

④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⑤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把困难克服。

先舍后取的已定选择可以成对使用关联词语,也可以只在后一分句单用关联词语。例如:

⑥与其夸大胡说,还不如宣布“我不知道”。

⑦你这样做太慢了,还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2.4.3.  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根据前后分句意思相反、相对的程度以及关联词语的不同,转折关系分“重转”、“轻转”、“弱转”三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重转

合用

 

虽然(虽是、虽说、虽则、虽、尽管)A,但是(可是、然而、但、却、还、也、而)B

单用

虽然  虽  但是  但  然而

轻转

单用

可是  可  却

弱转

单用

只是  不过  倒

“重转”分句间的意思明显相反,转折意味很重,又叫让步转折句。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合用关联词语的如:

①天气虽然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②虽然二诸葛说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却不认帐。

“尽管”比“虽然”语气重。例②的“虽然”如换成“尽管”,语气便重多了。再如:

③很多人尽管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单用启下或单用承上关联词语的。例如:

④虽然有八辆大卡车,我看今天下午拉不完。

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⑥钱有的是,但是不能乱用。

例⑥“有的是”和“多的是”相同,意思和用法相当于“很多”,是形容词性习用语。

“轻转”的转折意味比“重转”轻,只用承上关联词语。如:

⑦她曾经是个柔弱的女孩子,可是岁月的风刀使她的性格变得刚毅。

“弱转”分句间意义上的相对往往不那么明显,转折语气较弱,只用承上关联词语。例如:

⑧兄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为人率直罢了。

⑨他是应该来的,只是没有时间。

 

2.4.4.  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正句表示结果。因果关系分“说明”和“推论”两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说明

合用

 

因为(由于)A,所以(才、就、便、于是、因此、因而、以致)B;之所以A,是因为(是由于、就在于)B

单用

因为  由于  是因为  是由于  所以  因此  因而  以致  致使

推论

合用

既然A,那么(就、又、便、则)B

单用

既然  既  就  可见

说明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在后一分句或前一分句中单用。合用关联词语表达比较郑重、严密,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单用表“因”关联词语,侧重原因表达,单用表“果”关联词语,侧重结果表达,口语中常使用。

①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的高塔。

②由于他是中文系毕业,所以与我这个爬格子的人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③19世纪中叶,由于物理学发展了,人们开始用光谱分析、光度测量和照相术等方法研究天体。

“因为”和“由于”略有不同。“因为”常和“所以”合用,“由于”常单用,也可以和“因此、因而、所以”合用。

④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⑤今天进城要办的事情很多,因而一大早他就出门去了。

“因此、因则”单用在后面分句,作用相当于“因为……所以”,但这两个关联词仍有区别。“因此”联系的分句含有“因为这样,所以……”的意思,“因而”联系的分句所叙述的事实有连续关系。

“以致、致使”多用于后果不好的情况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例如:

⑥他优柔寡断,以致错失良机。

推论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偏句提出理由或根据,正句是从理由或根据推出的结论。

⑦我们既然拿来了,就不带回去了。

推论因果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例如:

⑧既然产品质量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既然”和“所以”合用,这是较新又较普遍的用法。如:

⑨他既然抱定了成见,所以大家跟他讲的都听不进去。

 

2.4.5.  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假设关系有“一致”和“相背”两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合用

 

如果(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倘若、倘使、若是、若、要是)A,就(那么、那、便、则、也)B

单用

那  那么  就  便  则

合用

即使(就是、就算、纵使、纵然、哪怕)A,也(还)B   再A,也B

单用

也  还

用“一致”关联词语,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结果;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现,即假设与结果是一致的。例如:

①如果不互相尊重,爱也难以持久。

②要是你不去,那么谁去?

③假如你认为有必要的话,我就设法去办。

④你临时有事的话,可以打个电话来。

“假如……的话”是表假设的一种关联词语,“的话”是助词。

“如果……那么”有一种新兴的用法。前一分句所表示的是已然的事实,但故意当作“假设”提出来,以便利用这种句式所表示的充足条件关系来强调后一分句的肯定。“如果……那么”不能换成“只要……就”。例如:

⑤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⑥不和冠军较量,永远拿不到冠军。

用相背关联词语时,偏句、正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这种句子更加强调正句。例如:

⑦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⑧宝石哪怕混在垃圾里,也仍然晶莹夺目。

这种句式同“无论……都”类似,也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只是表现的角度不同。

⑨无论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否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都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相背假设和转折复句相近,其区别在于相背假设偏句表示的是未实现的事实,转折复句的偏句表示的是已实现的事实,两者的关联词也不同。

 

2.4.6.  条件复句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关系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又分“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充足条件

合用

只要(只需、一旦)A,就(都、便、总)B

单用

便  就

必要条件

合用

只有(唯有、除非)A,才(否则、不)B

单用

才  否则  要不然

续一

无 条 件

 

合用

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

用充足条件关联词语,表示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表示在具备这种条件下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语气和缓。例如:

①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②多读多写,作文就会有进步。

充足条件不排斥其他条件。“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的条件有很多,“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只是其中的一种。

用必要条件关联词语,表示偏句是必备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提出的结果,语气坚定。例如:

③只有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

④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⑤除非各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否则不能达成协议。

⑥能看懂印度文学原著,才谈得上对中印文学作真正的比较研究。

⑦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出新天地。

“只有……才”和“除非……否则”所表达的意思有差别。“只有……才”从正面强调必要条件,“除非……否则”从突出结果方面来强调必要条件。“否则”的意思是“要是没有前面分句所说的条件,那么就……”。

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例如:

⑧无论什么时候到站,都有人热情接待。

⑨不管谁来,他都按制度办事。

 

2.4.7.  解说复句

 

解说复句指分句间有解释或说明、总分的关系。解说关系不用关联词语表示。有后面分句解释前面分句的。如: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时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人物,叫大禹。

有先总说,后分述的。如:

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软件出版部研制成两项电脑技术新成果:一是电脑视听语言自学系统,一是GMS-2000文字处理机。

有先分述,后总说的。如: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2.4.8.  目的复句

 

目的复句指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关联词语都单用。目的关系可分为“达到目的”和“避免什么”两类。常用的有:

达到目的

单用

以 以便 以求 用以 借以 好 好让 为的是

避免什么

单用

以免 免得 省得 以防

用达到目的的关联词语,表示希望达到什么目的。例如:

你把意见整理一下,明天好交大会讨论。

我们把政策交给群众,为的是更好地取得群众的帮助和监督。

用避免什么的关联词,表示要避免某种不希望的情况发生。例如:

我把发动机重新检查了一遍,以免中途发生故障。

麻烦你把这本书捎给了,省得我再跑一趟。

这类句子后一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略。“以句”用于书面语,“省得”用于口语。

在偏正复句里,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是一般的顺序。但有时偏句也可以移到后面,这种语序变动了为了突出正句,使偏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

我爱这首诗,因为可以看到杨朔的诗心,看到他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尚品质。

你一定能听到石油掀起的波浪声,假如你把耳朵贴到油管子上。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你走不了的,除非你再也不想回到这里。语序变动后,偏句必须有关联词语。

 

2.5.  辨析病句(包含题目总数:103)

 

2.5.1.  语序不当

 

2.5.1.1.  何谓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说与按语法规则句子的正常顺序颠倒,或位置放得不当。语序不当可以改变语义,也可以造成病句。

 

2.5.1.2.  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

  • 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
  • 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 动词或动词短语;
  •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 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如:我们学校的(表领属)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称)女(名词)教师。

 

2.5.1.3.  多项状语排列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为:

  • 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 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
  • 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
  • 副词(表范围或频率);
  • 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
  • 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如: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副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2.5.1.4.  词序不当

 

例如: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备受欢迎的。“备受”一词应放在“广大”之前。

 

2.5.1.5.  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

 

例如: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议论。“广泛”应移至“议论”前做定语,正确的顺序是 “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2.5.1.6.  虚词位置不当

 

有些副词和连词是可以有几个位置的,必须在每个句子里把它们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例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另外,当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边。

 

2.5.2.  搭配不当

 

2.5.2.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

此句的主语中心语是“结果”,与“认为”不能搭配。应把“认为”改为“证明”;或把“结果”去掉,改为“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

 

2.5.2.2.  动宾搭配不当

 

当一个动词管两个宾语时,要注意看是否与两个宾语都能搭配。例如: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节省”后面有两个宾语,“节省开支”可以说,“节省浪费”就不行了,只能说“减少浪费”。

如多个动词带一个宾语时,要注意是否所有动词都能与宾语搭配;有些词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如: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共产党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此句中“塑造”不能与“事迹”构成动宾关系,所以此句不通。

另外还有一种是主宾搭配不当。如: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任务”不能是问题,可将“任务”去掉,也可将“问题”去掉。

 

2.5.2.3.  附加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 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聪明”与“手”搭配不当,应将“聪明”去掉。

  •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 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教室不能打扫得“整整齐齐”,可改为“把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

 

2.5.2.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二者搭配不当,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之意,应改为“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因此,在碰到“好坏”、“高低”、“是否”等表示两面意思的词时,要注意看有没有相应的词语与之搭配。

 

2.5.3.  成份残缺

 

2.5.3.1.  主语残缺

 

2.5.3.1.1.  何谓主语残缺

 

主语在承前、当前、对话、蒙后的情况下,在读者或听者都明析主语是谁,是什么的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不明确的情况下省略,就称为残缺。一个主谓句残缺了主语,此句便失了灵魂。

 

2.5.3.1.2.  主语残缺的原因

 

  •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如: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了党的方针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从……中”是介宾短语,不是谓语“证明”陈述的对象,删除“从”“中”便有主语了。  

  • 不该省略的主语滥省略:

如: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应当认真研究,迅速处理。“建议”应当被“研究”,只有人才会研究,所以,应该在“应该”前加一个主语“我们”。即: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迅速处理。

  • 以状语代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如:经过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育,使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实质。“经过……教育”这是个动宾词组作状语,它不能作主语,而后面加个“使”把“我”变成兼语,那么“使我”就没有主语了。

  • 暗换主语:

如:团支部书记刘丹,为了提高团员的政治水平,经常找共青团员姜楠谈心,两人抓空闲时间一起学习团的文献,提高了觉悟,热情支持刘丹的工作,成了一名优秀共青团员。这句话第一个分句明确了句子的主语是团支部书记刘丹,到第二分句,主语就转移为“两人”了,到第三分句,主语就模糊了。                  

 

2.5.3.2.  谓语残缺

 

谓语是表述主语的行为、性质、形态、存在情况的。没有谓语表达主语,这个主语还是存在。

谓语残缺的原因是没有语法观念,随意省略谓语。

如:“减负”以后,一些老师认为,课上精讲多练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就不必大量作业“增负”了。

这句话语病不少,最重要的是“大量作业”之前缺了谓语,一旦缺谓语就不知此句之意为何了。

此外,说了后面,忘了前面,没有统一思维过程,也会造成谓语残缺。

 

2.5.3.3.  宾语残缺

 

句子的及物动词谓语往往作用于一个宾语上,才能构成一个明白的行为。

如:小明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句中没做表达,“抓紧”的应该是“时间”,所以“时间”不能省。

 

2.5.3.4.  定语残缺

 

在逻辑上,定语即限制成分,就是说,它限定了概念(词)的内涵(词的本质属性)和外延(适用范围),它使概念的内涵明确而确定,适用范围边缘清楚,没有半点模糊。这样的语言才能明白无误。

定语残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对中心词的内涵掌握得不确切,不深刻,自己反映不出来,无词可限定,只好残缺,给读者抽象印象。

如:我们红领巾向红军爷爷们宣告:我们有为实现老一辈革命家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的决心。句中“为实现……理想”是个介宾结构,它应该表示红领巾们的行动目的,即做红领巾们行动的状语,可是在这状语之后没有红领巾们的行动,这样,“决心”这个“有”的宾语就残缺了定语。在做题时排除枝叶,理清思路就会发现残缺的定语。

 

2.5.3.5.  补语残缺

 

一个谓语发生后,常需要给它一个补充评价或明确的限制,没有这个补充评价或限制,往往会造成一种态度模糊,评价不清的毛病,因此必要的补语也不能残缺。

如:辽宁抚顺队与沈阳海狮队这场球踢完了。这句话只能说是一句通顺的话,因为残缺补语而成为一句淡而无味的话。

 

2.5.4.  成份赘余

 

2.5.4.1.  主语成份赘余

 

如: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句中的主语中心语是“老舍的写作”,既然是写作自然要表达的是风格,所以原句中的

“风格”有些多余应去掉。

 

2.5.4.2.  谓语成份赘余

 

如: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这句中的谓语是“负责”和“掌握”,应删除一个,而“掌握”不如“负责”准确,所以应删除。

 

2.5.4.3.  宾语成份赘余

 

如: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等风景点。“扬州瘦西湖”本身就是个“地方”,所以不必再加以强调,应删去“的地方”。

 

2.5.4.4.  补语成份赘余

 

如: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多了”就显得赘余了,要“分外”就不必用“多了”,其实用了“健”也就不必用“多”。

 

2.5.4.5.  状语成份赘余

 

如: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应切实遵守法制。

这句用“无论”已经排除了所有条件,后用全称副词与之关联,这就说明“毫无例外”了,而句子中还要加上个“毫无例外”,岂非多此一举。

 

2.5.5.  结构混乱

 

2.5.5.1.  句式杂糅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这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的现象。如:有些工厂本着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为原则,调整了生产计划。此句将“本着……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种句式混杂在一起。可将“本着”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2.5.5.2.  前后牵连

 

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话“焊”在一起,硬凑成一句。

如:你不在观察上多下功夫,就贸然写作,请想想那将发生怎样的恶果,是不言而喻的了。这里把“请想想……恶果”和“那将……是不言而喻的了”凑在一块儿,前后牵挂造成结构混乱,应该只选用一个。

 

2.5.5.3.  表意不明

 

2.5.5.3.1.  何谓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指句子费解或产生歧义。

 

2.5.5.3.2.  产生歧义的原因

 

  • 一词多义:他看病去了。(他是医生或是病人);
  • 一词多性:我跟他没意见。(我对他没意见或是我和他都没意见);
  • 一词多音:这个人好说话。(这个人话多;这个人随和,容易商量);
  • 同音词在口头表达时引起歧义:这是致癌物质。(这是治癌物质);
  • 结构划分不同: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他知道了这件事没关系,他知道这件事本身就不

怎么重要。);

  • 层次划分的不同: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个人都得

说);

  • “和”字前后连接的前后部分界限不清:老师和学生的一部分。(“一部分”只限制学生,

既限制学生又限制老师);

  • 语义不明:章太炎的书。(是章太炎收藏的,还是张著述的?);
  • 代词指代不明:搜集资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

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这”既可指“搜集史料”,又可指“鉴定和运用史料”。);

  • 标点不当:人多病少财富。(人多病,少财富;人多、病少、财富。)

 

2.5.6.  不合逻辑

 

2.5.6.1.  何谓不合逻辑

 

句子使用的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规律。逻辑和语言是两个概念,我们说话可以符合语法规律,但未必符合逻辑规律。

如:老师买了许多文具和笔纸,分给学生们使用。这句话从语法上来讲是通的,但从逻辑上说,就是不通的了,因此句将属种概念并列使用了。

 

2.5.6.2.  不合逻辑的种类

 

2.5.6.2.1.  前后矛盾

 

如:王强同学通过努力,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基本上”说的是大部分,不是全部;“克服干净”则是一点不剩,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

 

2.5.6.2.2.  范围不清

 

概念范围有大有小,大类和小类不能并列,否则就有毛病。

如:同志们指出他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大类,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内,三者不能并列,可将“和”改为“等”。

 

2.5.6.2.3.  因果无据

 

如:由于我对于学科有偏重,因而对数理就不感兴趣。“对数理不感兴趣”是“对于学科有偏重”的具体表现其间没有因果关系。

 

2.5.6.2.4.  主客倒置

 

如: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接触报纸,不是报纸接触我。“报纸”与“我”应对调。

 

2.5.6.2.5.  不合事理

 

如: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月明则星稀,说“繁星满天”时有“一轮明月”便显得不合事理。

 

2.5.6.2.6.  否定失当

 

多重否定句与反问句合在一起容易将意思弄反。

如: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是用肯定的语气表示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内容。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2.6.  选用、变换句式(包含题目总数:21)

 

2.6.1.  何谓句式

 

通常所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反问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式与书面句式、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等。

 

2.6.2.  变换和选用句式的注意事项

 

  • 要明确句式的变换,只是句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所谓基本意思,即为原有的含义不能缺少,也就是句式变换中不能删减句子的成分,只能根据要求进行调整。)                                                       
  • 掌握各句式的特点及相互变换的方法。                                                               
  • 搞清提供语境的材料的表述角度,然后选用与之适应的句式。(句式的变换,往往是表述角度的不同。)                   

4、搞清所给句式的特点(包括结构、语气、修辞等方面),然后按要求完成题目。                

 

2.6.3.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

 

2.6.3.1.  主动句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

 

2.6.3.2.  被动句

 

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

 

2.6.3.3.  主动变被动的情况

 

  • 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且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                     
  • 使句式整齐:语句中有主动句,也有被动句,调整后达到整齐统一。                                                                                                      

3、表示特定的感情,主要在于作者对被强调对象的态度。

 

2.6.4.  长句与短句的转换

 

2.6.4.1.  长句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其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而且条理贯通,气势磅礴。

 

2.6.4.2.  短句

 

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其表意简洁、明快、有力。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可以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

 

2.6.4.3.  长、短句互换的方法

 

一、长句变化短句的方法:                                                                           

  • 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复句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 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                                                                                                         
  • 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二、短句变化成长句的方法:

在几个短句中找出一套主谓宾,作为长句的主干,其他内容转化成定语,状语或补语。

 

2.6.5.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

 

2.6.5.1.  肯定句

 

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

 

2.6.5.2.  否定句

 

从反面表达意思的是否定句。

 

2.6.5.3.  肯定句与否定句变换时的注意事项

 

因为肯定句与否定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

 

 

2.6.6.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选择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陈述句变疑问句必须变成反问句才能与原意相等,反之去掉加强反问的副词、助词、变问号为句号即可。

 

2.6.7.  祈使句与疑问句的互换

 

2.6.7.1.  祈使句改为疑问句

 

将祈使句改成疑问句时,首先要去掉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使原先的被祈使者成为发问对象,作主语。然后要在谓语中心语前面加上“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词语向对方发问,最后将祈使句末尾句号、感叹号改成问号。

 

2.6.7.2.  疑问句改为祈使句

 

把谓语中心词前的“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词语去掉,然后加上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最后将句末的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

 

2.6.8.  口语句式与书面句式的变换

 

2.6.8.1.  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区别

 

口语的特点是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书面句式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

 

2.6.8.2.  口语改为书面语的原因

 

口语改为书面语的原因:因汉语当中有许多的同音字,在口语时听起来会出现混淆,例如一些广播稿,所以应该改成书面语。

 

2.6.9.  整句与散句的互换

 

2.6.9.1.  整句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优点是结构整齐,音节和谐,渲染气氛。

 

2.6.9.2.  散句

 

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这样的句子叫散句。其优点是自由活泼、富有变化。

 

2.6.9.3.  整句与散句的互换方法

 

整句改为散句要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2.7.  仿用句式(包含题目总数:19)

 

2.7.1.  仿用句式的考点

 

仿用句式的命题不仅着眼句式,而且主要注重修辞的仿拟。

 

2.7.2.  仿写句子的要求

 

1、句式一致

    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划线句句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和句式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如果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2、内容统一

    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果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统一。

3、修辞恰当

    高考往往把句式考测与修辞考测结合起来,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3题,既要求结构句式相同,又要求为比喻句。从考题来讲,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出现的机率较高。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当然,上面所谈及的“句式一致”、“内容统一”、“修辞恰当”三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要求综合运用有关技巧和方法。

 

2.8.  语言简明(包含题目总数:11)

 

2.8.1.  语言简明的概述

 

简明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简”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含有效果的要求,就是表达的清晰。量的要求是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简明的要求是: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啰嗦。

 

2.8.2.  使语言简明的方法

 

  • 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消除歧义)                                                                 
  • 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的句子)                                                                   
  • 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 恰当地运用省略和称代。                            
  • 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和合并。

 

2.9.  语言得体(包含题目总数:11)

 

2.9.1.  语言得体的概述

 

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2.9.2.  语言得体的注意点

 

  • 正确命名和使用谦敬词语: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恰当地选用这些词语能准确严密地表达事物的感情态度,但要注意的是,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语境中,也就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褒义可转变为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                          
  • 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做到语体色彩得体,必须分清是口头语体还是书面语体。口头语体包括一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包含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                                                                          
  • 根据场合、对象准确地遣词造句: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5、要学会面陈和转述: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楚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个因素进行恰当的表述。                                    

 

2.10.  语言连贯

 

2.10.1.  语言连贯的概述

 

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

 

2.10.2.  语言连贯的三个条件

 

  • 统一的话题;                                                                                        
  • 合理的语序;                                                          
  •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2.11.  扩展语句

 

2.11.1.  扩展语句的概述

 

“扩展”,顾名思义,就是扩大,向外伸展,对于语句来说,就是使语句丰富起来,或者将一个语句扩展成几个语句。

 

2.11.2.  扩展语句的三种情况

 

  • 添枝加叶:即对句子的主干添加修饰或限制成分,使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更准确、更丰富。                                                                
  • 补充完整:即根据所给句子的思路展开联想,补充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表达完整。                                                       

3、情景创造:即根据所提供的情景要求或情景提示,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绘出具体情景。

 

2.12.  压缩语段(包含题目总数:16)

 

2.12.1.  压缩语段的概述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它首先要求准确了解和把握语段的内容,然后删除次要信息,提取主要信息。或者说这一项就是要考查考生“删繁就简”的能力。

 

2.12.2.  压缩语段的条件

 

  • 根据语段表达方式,明确信息要点:记叙性材料(新闻多属此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是压缩时应顾及的重要信息点;议论性材料关键是找到中心句,它体现出说话人的基本观点,论据和论证都是为阐明观点服务的,属次要信息;说明性材料中,时间、对象、范围、特征是主要信息;应用文材料突出的是实用性和目的性。                                            

2、分析阅读材料结构,确定层次关系:此类题多选用新闻材料进行出题,新闻材料作为一种实用性的独立文体,它往往总是把最重要的,最具冲击力的信息放在前面,以期达到先声压人,先睹为快之目的,然后再交代详细情节,披露相关背景材料,先总后分,总分结合,相辅相成,所以对新闻材料的压缩重点是把握导语部分。                       

3、审读题目要求,抽取骨干语句:首先,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应尽量选用主谓句式(多用主动句)表达,以使语言简洁、明确;其次,尽可能地选用原材料中负载主要信息的原词,如中心动词、施动者、体现事件(物)价值的词,如果不恰当,就可将同一属性的事物用一个抽象概念的词语来替代;最后,要严格控制字数(含标点)。

 

  1.  修辞(分类)

 

3.1.  比喻(包含题目总数:30)

 

3.1.1.  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3.1.2.  比喻的结构

 

3.1.2.1.  本体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

 

3.1.2.2.  喻体

 

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

 

3.1.2.3.  比喻词

 

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3.1.3.  比喻所具备的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列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 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 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 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好像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

除以上几点原因外,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3.1.4.  比喻的种类

 

3.1.4.1.  明喻

 

明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3.1.4.2.  暗喻

 

3.1.4.2.1.  暗喻的定义

 

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1.4.2.2.  暗喻的类型

 

  1.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如: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3.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3.1.4.3.  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的修辞方式。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3.1.4.4.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的叫做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3.1.4.5.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即把人们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比喻的通感:例如: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只有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移用和通感的不同点: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而通感则侧重于感觉的相移。

 

3.1.5.  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1.6.  比喻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常见、易懂:用作喻体的事物应是大家所熟知的,否则就起不到比喻的作用。如:“这头猪,黑得像石墨”,石墨就不是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东西;

其次要贴切:在运用比喻时,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作高度的概括,反之就会喻而不当。如:“那一排弯弯的柳树,就像即将出征的战士。”比喻不贴切;

最后要注意情景一致:如:“我们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作一团。”把狂欢的人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对头。

 

3.2.  比拟

 

3.2.1.  比拟的定义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2.2.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3.2.3.  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3.2.4.  比拟的作用

 

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2.5.  比拟的注意事项

 

首先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雨”的“欢乐”给人带来的应该是快乐,而后面又说“闷死人”,显然前后矛盾。

其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如:“空中稀疏的晨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星星“私私的低语”,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只有光亮,却无声响的特征。

 

3.3.  借代(包含题目总数:5)

 

3.3.1.  借代的定义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3.3.2.  借代的种类

 

  • 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 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 质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3.3.  借代的作用

 

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3.4.  借代的注意事项

 

借代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其次,用人物特征作借代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代反面人物时,则应用令人厌恶的事物。

最后,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3.4.  夸张(包含题目总数:5)

 

3.4.1.  夸张的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3.4.2.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4.3.  夸张的作用

 

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3.4.4.  夸张的注意事项

 

夸张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这是不合理的。

其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最后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3.5.  对偶(包含题目总数:5)

 

3.5.1.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3.5.2.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5.3.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5.4.  对偶的作用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5.5.  对偶的注意事项

 

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3.6.  排比(包含题目总数:9)

 

3.6.1.  排比的定义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3.6.2.  排比的种类

 

  •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 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 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6.3.  排比的作用

 

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3.7.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3.8.  反问(包含题目总数:2)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难道从来如此就对吗?(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3.9.  双关(包含题目总数:1)

 

3.9.1.  双关的定义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3.9.2.  双关的种类

 

1、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3.10.  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3.10.1.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首先结构不同。比喻往往以“主——谓——宾”的形式出现;比拟却以“主——谓”的形式出现。

其次,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最后,是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喻,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拟人,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主——谓——宾”,表示形象;相似点:闪光。比拟:野花眨呀眨的。“主——谓”,表示行为状态。

 

3.10.2.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确实有近似的地方,它们都不出现本体,借喻只出现喻体,借代只出现代体,因此容易混淆。如:

1)方圆形的下巴颏,有短短的黑胡楂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2)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苍白脸,脏衣服,站在下面。马褂问过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之后,就又问道:“你是木刻研究会的会员吗?”

这两个句子的本体均未出现,形式上很相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前者是借喻,后者是借代。

借喻和借代的根本不同点是: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性,而借代的代体与本体之间包含着相关性。因此,借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可以加上比喻词“像”,例:1)句的“胡子楂儿”是本体,“松针”是喻体,它们的相似性是又短又硬,可以说成“胡子楂儿像松针”。而借代的本体与代体之间则加不上比喻词“像”。这样,我们在辨析这两种修辞格时,可先找出它们的本体,如果能加上比喻词“像”的,就是借喻,加不上“像”的则是借代。此外需补充说明一点,有一种借代是由比喻转化而来的,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成立。例如:《故乡》中描写杨二嫂时,用了这样的比喻:“我吃了一惊,赶忙抬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文中再写到杨二嫂时,则用“圆规”来借代。

 

3.10.3.  双关和比喻的区别

 

双关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其中语义双关是由词语或句子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双关与比喻修辞中的借喻容易混淆。如:

  •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了。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句引自鲁迅的《故乡》,句中的“路”,在字面上确实是写“我”已经离开了故乡,正在走路——水路,但言外之意是“我”正在走人生之路,所以为双关;(2)句中的“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所以是借喻。

 

3.10.4.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 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对偶是两项的对说。
  • 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 排比中常含有反复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3.10.5.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不必答,实际上是以问作答;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1.  古诗鉴赏(分类)

 

4.1.  名言名句(包含题目总数:47)

 

4.1.1.  熟记各时期诗词名句(附表)

 

4.1.1.1.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名句荟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楚辞·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续一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续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

及时当勉强,岁月不侍人。                   陶渊明《杂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续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续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歇行》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慰王荆传》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续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西晋·陈寿《三国志》

 

 

4.1.1.2.  唐宋名句荟萃

 

唐宋时期名句荟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李频《渡汉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续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续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               唐·刘向锡《杨柳枝词九首》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民《与元九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续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僧云览诗中之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续四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桂甫《水槛遣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枚《江南春绝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唐·温庭筠《望江南》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伤田家》

 

续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能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故乡。

唐·李白《客中作》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续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续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宋·辛弃疾《雨乡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扬州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梅尧臣《雪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续八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洪林《西湖》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宋·范仲淹《渔家傲》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武陵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宋神宗评《资治通鉴》语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4.1.1.3.  元明清及近人名句荟萃

 

元明清时期及近代名句荟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元·关汉卿《窦娥冤》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喜来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题墨梅》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对联

续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笑林广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昔时贤文》

情随境变,字逐情生。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                  施耐庵·《水浒传》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施耐庵·《水浒传》

续二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施耐庵·《水浒传》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施耐庵·《水浒传》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吴承恩《西游记》

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清·郑板桥·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品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巳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巳亥杂诗》

眼中战国成急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会》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

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                          清·魏源《偶然吟》

续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                  清·梁启超《志未酬》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对酒》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清·魏子安《花月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续四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郭沫若《屈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巴金·《灯》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4.2.  文学知识(包含题目总数:1)

 

4.2.1.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列表

体裁

内容

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点是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兴于汉代,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续一

体裁

内容

 

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续二

体裁

内容

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大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4.2.2.  熟悉唐宋时期作家作品

 

唐宋时期作家作品列表

作者

简介

代表作

备注

王勃,字子安

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

作品集为《王子安集》课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之首

长于五律

杨炯

曾官盈川令

名作有《从军行》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

一生只作过几任小官,很不得意

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初唐四杰之一

长于歌行

骆宾王

做过长安主簿,临海县丞等小官

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曌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初唐四杰之一

 

续一

陈子昂,字伯玉

初唐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诗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另有文论《修竹篇序》

 

孟浩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

作品集为《孟浩然集》,名作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字摩诘

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画家

作品集为《王右丞集》,名作有《送元二使安西》、《观猎》、《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高适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代表作是《燕歌行》,另有《别董大》

 

 

岑参

盛唐边塞诗人代表

作品集为《岑嘉州诗集》,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有七绝名作《逢入京使》

 

 

续二

王昌龄,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唐代诗人

代表作为《出塞》,另有名作《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也被人们誉为“七绝圣手”。《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之涣

唐代诗人

名作有《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登鹳雀楼》

 

王翰

唐代诗人

名作有《凉州词》

 

崔颢

唐代诗人

《黄鹤楼》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名作为《蜀道难》、《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子夜吴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峨眉山月歌》、《赠汪伦》、《行路难》、《将进酒》、《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早发白帝城》等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具有瑰伟绚烂的色彩,被称为“诗仙”、“谪仙”

续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集为《杜少陵集》或《杜工部集》。名作有《望岳》、《绝句》、《前出塞》、《咏怀古迹》、《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兵车行》、《丽人行》、《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他的很多诗由于真实反映了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被人们尊为“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集为《白氏长庆集》。主要名作有《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长恨歌》、《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忆江南》(词)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集为《韩文公文集》或《昌黎先生集》。诗作有《调张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续四

李绅

中唐诗人

名作有《悯农》(“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二首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

中唐著名诗人

作品集为《刘宾客集》,诗作主要有《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等

 

李贺,字长吉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作品集为《昌谷集》。名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

被誉为“诗鬼”

刘长卿

中唐诗人

名作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被誉为“五言长城”

韦应物

中唐诗人

代表作为《滁州西涧》

 

续五

元稹,字微之

洛阳人,中唐诗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5岁参加科举考试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右拾遗等职。元和十年(810年),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土曹参军。死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有《元氏长庆集》60卷。代表作有《田家词》、《连昌宫词》等

他与白居易关系密切,文学主张相同,诗的风格也大体相同,成就远不如白居易

柳宗元,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集有《柳河东集》,诗作有《江雪》、《渔翁》

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

唐代诗人。肃宗时,为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

代表作《渔歌子》

 

续六

贾岛,字阆仙

中唐著名的苦吟诗人

作品集为《长江集》。名作有《题李凝幽居》、《访隐者不遇》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早年隐居河南嵩山,46岁中进士,50岁始作漂阳尉。但他终日吟诗,不务吏事,后辞官归家。一生穷困潦倒,对社会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有所了解

有《孟东野集》,其代表作是《游子吟》

其诗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社会意义较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晚唐著名诗人

作品集为《李义山诗集》。名作有《锦瑟》、《登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

世人将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温庭筠,又名本歧,字飞卿

晚唐词人

作品集为《金荃集》。诗作有《商山早行》,词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望江南》(“梳洗罢”)

 

续七

韦庄

花间派词人之一

代表作为《菩萨蛮》

 

李煜,又称李后主

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名作有《摊破浣溪沙》,《虞美人》《浪淘沙》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作品集为《范文正公文集》。词作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另有著名散文《岳阳楼记》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作品集为《文山先生文集》。诗作有《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另有《(指南录)后序》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词作有《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有《画眉鸟》

唐宋八大家之一

续八

王安石,字介甫,自号半山老人,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

作品集为《临川先生文集》。诗作有《泊船瓜洲》、《明妃曲》、《登飞来峰》,词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

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永,又名三变,字耆卿

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

作品集为《乐章集》。代表作为《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安人,南宋诗人,先后向江西诗派,和王安石等学习,晚唐诗人

有《诚斋集》

创立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代

作品集为《苏东坡全集》、诗作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唐宋八大家之一

续九

秦观,字少游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词作有《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

 

与黄庭坚(山谷道人)、张耒,晁补之一起称为苏门四学士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

作品集为《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课文有《训俭示康》。他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课文选有《李愬雪夜入蔡州》、《赤壁之战》

封温国公,谥“文正”

续十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著有《山谷全集》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但在诗创作上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把诗歌引向形式主歧途,成为江西诗派之祖。当然也有些好的诗篇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北宋著名散文家

作品集为《嘉祜集》。课文有《六国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沈括,字存中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

撰写了笔记体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课文有《活板》,读本有《采草药》、《雁荡山》

《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南宋著名女词人

作品集为《漱玉词》,诗作有《夏日绝句》,词作有《如梦令》、《声声慢》

 

续十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词的代表

作品集为《稼轩长短句》,代表作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摸鱼儿》(“更能消”)、《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另外有政论文《美芹十论》

写词以善用典著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

作品集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诗作有《示儿》、《书愤》、《关山月》、《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泊水村》,词作有《诉衷情》、《钗头凤》

中国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

岳飞,字鹏举,世称岳武穆

南宋抗金名将

有词作《满江红》

 

续十二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子,朱文公

南宋学者,理学家,编注典籍,经学、史学、文学皆有成就,是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

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朱子大全》。诗作有《春日》、《观书有感》,作品为《晦庵先生朱公文集》

谥文,追封信国公

姜夔,号白石道人

南宋婉约派词人

作品集《白石道人歌曲》,代表作《扬州慢》

 

 

4.2.3.  熟悉元明清时期作家作品

 

元明清时期作家作品列表

作者

简介

代表作

关汉卿,号己斋叟

元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散曲主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最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续一

马致远,号东篱

元代著名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小令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杂剧代表作《汉宫秋》

王实甫,一名德信,大都(北京)人

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

代表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君瑞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其中《送别》选入了课本

白朴,字仁甫,后改太素,号兰谷先生

元朝时,几次有人荐他做官,他坚持不就。

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与朋友以诗酒相娱。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杂剧剧作有16种,代表作现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张养浩,字希文

元代散曲家

曲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

元代作家

有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续二

郑光祖,字德辉

元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人正直,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隐寺。他的风格近王实甫。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倩女离魂》,作者集中全力,描写倩女的形象与性格,在她身上,显示出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意志和积极精神

高明,字则诚

元末南戏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为《琵琶记》

施耐庵

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水浒传》,四大名著之

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忠义水浒传》)。课文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

著有《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等。课文有《杨修之死》、《失街亭》

于谦

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诗人

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岁时所作

续三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

我国明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新教材把《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选人了课本

著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其中《还魂记》又叫《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著名散文家

品集为《宋学士文集》,编撰了《元史》,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字伯温

明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谥封诚意伯,“文成”

作品集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作品有《郁离子》、《卖柑者言》、《苦斋记》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

明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作品集为《高太史公大全集》。作品有《书博鸡者事》

冯梦龙,号墨憨斋主人

明代小说家

编有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

张溥,字天如

明末复社代表作家

作品集为《七录斋集》,课文有《五人墓碑记》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著名小说家。《西游记》四大名著之一

所著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课文有《美猴王》

续四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称项脊生

明中叶著名散文家

作品集《震川先生集》作品有《项脊轩志》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作品集为《南雷文定集》,优秀篇目有《柳敬亭传》。另外著有《明夷待访录》

徐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

著有《徐霞客游记》

魏学洢,字子敬

明末散文家

课文《核舟记》是从清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中选的

凌濛初

明末小说家

编写了拟话本“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

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学者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

续五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

清代著名诗人,是“性灵说”的倡导者

清代著名诗人。作品集为《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诗作有《所见》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清代戏曲理论家

著有《笠翁十种曲》、《李笠翁一家言》、《闲情偶记》

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

清代文学家

作品集为《洪北江全集》,课文有《治平篇》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厘

清初文人,官至海南副使

著有《铁厘文集》。他的《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

全祖望,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

浙江鄞县(宁波)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一生潜心于学术,在经学、史学、文章诸方面均有成就,尤以经史学为最,为后期浙东学派代表人物

著有《鲒埼亭集》。《梅花岭记》选自《鲒埼亭集外编》

续六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人瑟,号定庵

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深于经学、文学和史地学,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

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著有《龚自珍全集》,《病梅馆记》就选自该集

曾朴

晚清小说家

《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李汝

清代小说家

竭尽20余年心血创作长篇小说《镜花缘》,歌颂女子才华,表现了尊重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伟大的文学家。《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

他创作的《红楼梦》(《石头记》)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该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优秀篇目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号文木老人

清代小说家

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优秀篇目有《范进中举》

续七

李宝嘉,字伯元,号南亭亭长

晚清小说家

代表作为《官场现形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吴趼人

晚清小说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姚鼐,字姬传,自号惜抱生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

作品集为《惜抱轩全集》,课文有《登泰山记》,另外编了《古文辞类纂》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自号饮冰室主人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自号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课文有《少年中国说》

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

晚清小说家

著有《老残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续八

方苞,字凤九,又灵皋,号望溪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始祖

作品集为《方望溪先生全集》,课文有《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著名小说家

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课文有《狼》、《促织》  

 

4.3.  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包含题目总数:11)

 

4.3.1.  把握中心

 

把握诗歌的中心就是把握整体。要掌握诗歌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诗歌的主体形象是什么,全诗表现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要对综合的审美内容作总体的把握。如杜甫的《春望》一诗,它的主题是表现忧国思家的爱国之情,它的主体形象是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惨遭苦难,它的主要感情是忧国忧民。

又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用“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将中国历史上五大雄主缺乏文韬,只重武略的不足表现出来。对词句要咬文嚼字,准确领会其意思,为把握诗歌的中心做准备。

 

4.3.2.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4.3.3.  把握意境

 

对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的意境把握。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时:

首先,要初步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其次,诗人在诗中向读者展示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构成要素具备怎样的特征。

再次,分析意境不能离开作者的生活背景。揣摩诗歌的中心主旨,仔细地分析诗人的主观感情和画面意象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  

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种孤独落寞的意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一种清新明丽的意境;王维“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有种恬淡静美的意境,而“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有着无限的春光让你去想象。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词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究。

 

4.3.4.  把握意象(形象)

 

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不能认为诗歌中的形象就实指某一物、某一景或某一事,不能太落实。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

 

4.4.  品味语言(包含题目总数:8)

 

4.4.1.  炼字

 

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写出山峰两侧如刀切一样,形象夸张而生动。古人炼字讲究简练,这一点朱光潜先生说得非常明白,他说:“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它的东西。”这正是鉴赏时应当注意的。

 

4.4.2.  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4.5.  抒情方式(包含题目总数:9)

 

4.5.1.  关于诗歌的抒情方式

 

抒情是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抒情总是同叙述、描写结合运用的,在诗歌、散文中运用得最为普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抒情方式,但基本上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高考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慨、怀古伤今等。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等。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4.5.2.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4.5.3.  间接抒情

 

4.5.3.1.  借景抒情及托物言志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此景此物中加以描绘,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菊、山石、溪流、古道、边塞、关隘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有些景物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如: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4.5.3.2.  怀古伤今

 

怀古伤今也称借古讽今,即通过大量的用典(多是史实)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甚至是批评。其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4.5.3.3.  寓情于景

 

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样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叫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4.6.  风格和流派(包含题目总数:7)

 

4.6.1.  关于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正确辨析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由于作者的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等不同,因而在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4.6.2.  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从创作方法角度分为: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
  •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代表人物有:杜甫、白居易

从艺术风格角度分为:

  •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代表人物有:柳永、姜夔

 

4.6.3.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眺、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4.6.4.  不同类诗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派:恬淡宁静,质朴率真,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代表人物:陶渊明;

山水诗:清新优美,鲜丽清新,宁静空明,神韵飘渺。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悲凉慷慨,慷慨奇美,音节洪亮,意调高远。代表人物:岑参、高适;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感情深厚,风格雄峻,托意非常。代表人物:左思、刘琨。

 

 

4.7.  表现手法(包含题目总数:11)

 

4.7.1.  烘托

 

烘托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淡彩在物像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以突出物像的一种技法,后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4.7.2.  用典

 

在诗歌中经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就是用典。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取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次写到周瑜的勃勃英姿,赤壁的壮观雄伟,是为了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也是为了感慨自己不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4.8.  辨别和筛选文本信息(包含题目总数:32)

 

4.8.1.  “题眼”、“诗眼”和“词眼”

 

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宇,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主旨的钥匙。

 

4.8.2.  语境分析,注意“冷”“热”

 

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小重山》中,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危栏”、“烟柳”、“斜阳”,暗示出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雨霖铃》中“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的凉寒,正是诗人心境的悲凉。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是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托舟,衬托出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4.8.3.  从注释和选项中捕捉信息

 

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辛弃疾《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抵毁,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全国卷的鉴赏题往往用选择题的形式来出。选项往往既是设问又是提示,在对主旨的理解方面有时可以助一臂之力。

 

4.8.4.  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鉴赏古诗

 

鉴赏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高考考试说明》把它列为最高的第五层级的能力要求。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古诗鉴赏就是要对古诗进行“判别风格评价优劣”、“享受美好领略趣味”。

    高考出题的方式大概有确定角度小作文式简答和客观问题主观化分小题简答两种,犹以后者最为可能。试举两例谈谈对不同题型的不同解法:

例:阅读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请从思想情调的角度简述这首词的风格特征: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答①:苏轼是豪放派词的大家,但《南乡子》一词表现了作者婉约的一面。第一句“不见”和“只见”透露出作者离别和伤感之情;第二句中,通过“亭亭”的“塔”的“迎客”和“送客”进一步抒发别离的哀伤;第三、第四句写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表明别客后的孤寂,由此可见作者与述古的友情之真挚。作者用乱山、城、塔、晚风、残灯、秋雨等意象,抒发离别之情,表现了作者婉约、含蓄和伤感的一面。

    回答②:这首词通过词人自己与亭亭耸立的塔做比较,再加之以晚风、残灯,刻画出词人送别友人后的伤感和孤寂。后句“秋雨晴时泪不晴”与“道是无晴却有晴”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内心的痛苦、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该词属于婉约派风格。

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题目?抓住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去揣摩品味,结合作家作品的时代特点、根据题目要求运用赏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形式的角度,抑或是从思想感情、主题中心这一内容的角度,都必须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赏鉴。

 

  1.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包含题目总数:48)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古义

今义

例句

安定、安然

衣食所安  

封官、授爵

礼节

拜为上卿

遭受

被子、被动

闻左公被炮烙  

边远地方

轻视、粗俗

蜀之鄙有二僧  

召、征召

开辟、驳斥

连辟公府不就  

检查

参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猖獗

倾覆、跌倒

猖狂无忌

遂用猖獗  

护城河

水塘

池外不深也  

谨慎

整治、整顿

以污贿有饬罢  

续一

初一

刚开始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  

等候、停驻

第二、质量差的

秦伯素服郊次  

伤心

破坏、折断

阿母大悲摧  

地方

土地方圆

与中央相对

割地江东地方数千里  

改正、约定、装订

《订鬼》

考查、查究

压住、依靠

按诛五人  

卑鄙

卑:地位低下

鄙:见识浅陋

品质恶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  

等到

比方、比较

比至陈  

果真、如果

一定、必然

王必无人  

困苦至极

疾病

则久已病矣  

连…都,…尚且

曾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果真

诚心诚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续二

齿

岁数、年龄

牙齿、齿轮等

以吾尽齿  

扩充、扩大

冒充、担任、满

吾充爱汝之心  

坐具

睡具

床前明月光  

名帖

刺杀

伏腊一刺之外  

抚恤、爱惜

存在、蓄积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只、府第

表示顺序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姓氏

董道而不豫兮  

牧放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这样

能力、能够、能量

忍能对面为盗贼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其实

它的果实、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其实味不同

恰恰

和谐的莺啼声

正好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续三

被丈夫赶回家

消、派

为仲卿母所遣

整理、整顿

吸取、保养

侯生摄敝衣冠

生日

生活一天天地

出生日

而乡邻之生日蹙

父母

亲人、亲切

予虽亲在不敢言老

相貌丑陋

睡觉、陵寝

貌虽寝

困厄

穷困、尽

固将悉苦而终穷

离开

乃去

首领

头颅

领导者

臣首领尚不保

百姓

众多

庶渴驽钝

含蓄

少、微末

其文约、其辞微

晚上

傍晚、将尽

暮而果亡其财

宁可

岂能

表取舍的关联词

宁可其载不

其次

次一等

次要地位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

、续四

适宜

特殊的、惊异

恐此事非奇

放逐

迁移

怒而迁之

逐渐

稍微

稍出近之

确实、确凿

审慎、审讯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死耶

到……去

适合、舒服

舟行适临安

亲戚

父母兄弟

旁系亲属

亲戚畔之

青春

春天

青年时期

青春作伴好还乡

河道

渠会永无缘

往、到

像、依照

齐使者如梁

束手

投降

没有办法

刘琮束手

招致

速度、快

始速祸焉

都市、全

中有都柱

功业

此五霸之伐也

续五

覆灭

漂浮

大命将泛

被委任

放纵、解除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非常

意外事故

很、大

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风流

繁华的景象

有功绩、有文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来

坚固、本来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也

故事

旧事、前事

事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拜访

回顾、照顾

移军宜驾顾之

钥匙

管理

鄙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嫉妒

祸害、害处

……而心害其能

恰逢

聚会、见面、会议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践踏

狼藉,同“借”

彼能藉贫孱者耳

参与

量词、间隔、中间

又何间焉

续六

交通

相交、勾结

各种运输、邮电部门的总称

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

例句

绝境

与外界隔绝之地

没有出路的困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慷慨

激昂

大方

能使人慷慨涕泣

可怜

可爱

值得怜悯

可怜体无比

控制、控告

将军角弓不得控

结束

整好装束

完毕

……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经年

一年又一年

经过一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纶

筹划、治理

政治规划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景致、情形

承天景命

景明

阳光

景色、风景

至若春和景明

到达

罪过、乖张

鸢飞戾天者

辞赋的结尾

混乱、战乱、任意

乱曰:“鸾鸟凤凰……”

续七

涂孟、敷上

冒充、冒失、透

其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即使

转折连词

虽人弗损益

开水

赴汤蹈火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只、不过

特殊、新意

特不故人耳

无赖

活泼好玩

品行不端

最喜小儿无赖

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为正义而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享受

岁时享之

方圆

方形、方向

今齐地方千里

具体

具备形体

明确、不抽象

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夺取

简略、计划、夺取

进兵北略地

假如过去

方向、对着、向来

向吾不为斯役

诚然

书信、信赖

信造化之尤

续八

古义

今义

例句

常道

走、可以

天之行也

八尺、不久

寻找

深逾寻丈,寻病终

趋、适应

要求

有要于时也

尊重

严格、严密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因为

于是写

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第二次

重复

再而衰,三而竭

花纹

文章、图章

黑质而白章

长者

德行高尚的人

年龄高而有德行的人

……长者能下士也

指示

指着给人看

指导的话

请指示王

道理、规律

不偏不斜

妙尽璇机之正

至于

到……的结局

连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智力

智慧和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谓智力孤危……

续九

古义

今义

例句

中国

中原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与中国抗衡

中间

中间夹杂

里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呈献

演奏、发生

相如奉璧奏秦王

双兔傍地走

终于

兵士、完毕

而卒葬之

祖父

祖辈、父辈

父亲之父

思厥先祖父……

 

5.1.6.  名词活用

 

5.1.6.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冬雪阵阵夏雨雪。                       
  • 名词+谓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      
  • 名词+补语:如:始舍于其址。        
  • 所+名词:如: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 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项王。

 

5.1.6.2.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响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

2、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

3、表工具,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用笼子)养之”。 

4、表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5、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6、表方位,如“南(向南)取汉中,西(向西)举巴蜀”。

7、表时间,如“良庖岁(每年)更刀”。      

 

5.1.6.3.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生死而肉(使……长肉)骨也”。

 

5.1.6.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的特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时可用这种格式:主语+把+宾语+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动词,如“孔子师郯子(孔子把郯子看作老师……)”。

 

5.1.7.  动词活用

 

5.1.7.1.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动词的名物化,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5.1.7.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

如“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下来,动词使动)之”。

 

5.1.7.3.  动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了宾语,这时认为是意动用法。如“于其师也,则耻(以……为耻)师焉”。

 

 

5.1.8.  形容词的活用

 

5.1.8.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5.1.8.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揭短处,说屈原的坏话)屈原于顷襄王”。

 

5.1.8.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削弱,形容词使动)秦”。 

 

5.1.8.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者,私我也”。

 

5.2.  文言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3)

 

5.2.1.  虚词的用法

 

5.2.1.1.  常见的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列表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副词

多么

水何澹澹。                   《观沧海》

代词

①哪里

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

②什么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为什么、怎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讷谏》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续一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介词

相当“于”,译为“在”

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                      《师说》

助词

 

① 表反问语气,译为

“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②表疑问语气,译“吗、呢”

吾与汝毕力乎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记》

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  《冯婉贞》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副词或其它虚词之后,舒缓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⑤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形容词词尾

译为“地、然”,或不译。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续二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副词

①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②却、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甚至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代词

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用于判断句中,起确

认作用

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副词

①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钟山记》

②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连词

①况且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

②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③而且,并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续三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副词

①大概、或许,加强推测语气。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还是、应当,加强期望或命令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连词

①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假如、如果,表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代词

①他(们)、他(们)的。

遂契其舟。                      《察今》

②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③其中(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④这(个)、那(个)。

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续四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介词

①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③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④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助词

呢,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代词

①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②哪里,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助词

①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②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的样子,……的声音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兼词

①于此

青麻头伏焉。                   《促织》

②于之

使皇武子辞焉。                《殽之战》

 

续五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助词

“所”字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所”后一般跟动词,而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先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构成句式

“为……所”表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②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连词

如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代词

①你

若人前为寿。                  《鸿门宴》

②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续六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语气助词

 判断语气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肯定语气: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天时不如地利》               

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叹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殽之战》         

副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连词

①那么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

②如果

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分句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续七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副词

通“已”

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治平篇》

连词

①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表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而”,有时译为“来”、“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黔之驴》

介词

①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②在……时候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④把

权以示群下。                《亦壁之战》

⑤用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译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续八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介词

①凭借,依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②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③顺着

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              

 

④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

①因为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因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副词

于是,就

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

 

续九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介词

①跟,同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替,为

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连词

和,及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助词

通“欤”,表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           

 

动词

①交好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②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③给予

还以与妻 。              《乐羊子妻》                                                             

 

④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论语》               

 

续十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介词

①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比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③对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赤壁之战》

④和,与

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⑤向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⑥在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⑦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⑧被

不役于物。                 《训俭示康》

⑨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译为“从这”、“在这”。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续十一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助词

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提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用在假设复句的后面,表提顿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代词

①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                              大率用根者,若用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采草药》                                                                                                         

②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项”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③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译为“……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续十二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连词

①表并列,译“又”或不译。

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递进,译“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代词

③表承接,译“就,接着”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④表转折,译“但是、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①表假设,译“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表修饰,译“着、地”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③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代词

①可以代人(第三人称)、物、事。译为“他、它(们)”只作宾语或兼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续十三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倒装作用,不译。

宋何罪之有?          

④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凑成四个字,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

顷之,烟炎张天。              

公将鼓之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续十四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连词

①表并列,译“又”或不译。

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递进,译“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③表承接,译“就,接着”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④表转折,译“但是、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殽》  

代词

①表假设,译“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表修饰,译“着、地”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③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5.2.1.2.  特殊虚词(兼词)

 

有的单音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诸”,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在句末相当于“之乎”;“焉”兼有“于是”或“于之”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阖”相当于“何不”。

 

5.2.1.3.  兼有虚实两种词性的词

 

有一类词,既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它的词性要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在此句中应作副词“确实”讲。

 

5.3.  特殊文言句式(包含题目总数:12)

 

5.3.1.  判断句

 

5.3.1.1.  判断句的定义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5.3.1.2.  判断句的类型

 

  • ……者,……也(者也全用)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者,……(只用者)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也(只用也)如:夫战,勇气也。
  • ……,……(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
  • 副词判断句:……乃、皆、则、即、非(表否定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环滁皆山也;予本非文人画士。

  • 动词判断句:……是、这……如:不知木兰是女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3.2.  被动句

 

5.3.2.1.  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指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

 

5.3.2.2.  被动句的类型

 

  • ……于…… 如:内感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见…… 如:秦诚恐不可得,徙见欺。
  • ……见……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受……于……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为……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为……所…… 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被……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意念上的被动:洎牧以谗诛。

 

5.3.3.  省略句

 

5.3.3.1.  省略句的类型

 

1、省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的,也有呼应下文省略的,对话中也常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承前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2、省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

3、省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省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省

介词宾语)。”

  • 兼语,如“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 介词,如“将军占(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介词‘于’)”;“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省介词‘以’)。”

 

5.3.4.  倒装句

 

5.3.4.1.  倒装句的类型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何以战?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用“之”“是”作标记:例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
  • “以”的宾语常常前置:例如:一言以蔽;
  • “自”作宾语往往前置:例如:自尊、自爱;
  • 方位名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5.4.  分析综合(包含题目总数:98)

 

5.4.1.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5.4.1.1.  文言文断句

 

  • 可以利用文言虚词进行断句,如:

1、句末语气助词“也”、“矣”、“焉”、“哉”、“乎”、“与(欤)”、“邪”、“耶”等。在这些词后可断开;

  • 首发语词和语气助词“夫”、“盖”、“若夫”、“凡”、“唯”、“初”、“今”;
  • 词有“请”、“谨”等;
  • 叹句的标志“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
  • 联句的标志“苟”、“若”、“虽”、“纵”、“向使”、“至于”、“而已”、“且夫”;
  • 可以利用文言习惯用语进行断句:如“不亦……乎”。
  • 可以利用句式对比,排比等特点进行断句。
  • 可以利用古文中一些对话标志进行断句:如“云”、“曰”。

 

 

5.4.1.2.  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

信:即要真实地表达原文句的意思。

达:即要规范而明白流畅地进行翻译。

雅:即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5.4.1.3.  翻译方法

 

  •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地对应性地落实翻译。                  
  •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 略:就是略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从略不译。                     
  •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5.4.2.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5.4.2.1.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意义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说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感情、道理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出来。或对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

 

5.4.2.2.  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注意事项

 

在筛选之前,要疏通全篇的字面意思,还要把题目要求分析清楚。在筛选时要注意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

 

5.4.3.  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思想

 

5.4.3.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意义

 

这种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点,其难度显然比把握文义要高一层,这种归纳概括要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5.4.3.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注意事项

 

内容概括必须准确、全面。要做到准确,一是对关键性语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理解,二是言外之意或隐含信息的揣摩,体味要合理,理解句意,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揣摩其言外之意或某种感情色彩。

 

5.4.3.3.  归纳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

 

  •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传记等要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

(1)记了几个什么人;

(2)主要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

(3)写了他几件什么事;

(4)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2、以记物为主的,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分析: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在事件中总共有哪些人;

(3)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4)人物对事物各持什么态度;

(5)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6)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以议论为主的,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

(1)弄清是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2)主要观点是什么;

(3)作者或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4)人物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4.3.4.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概括文段中心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                               

  • 高度概括文段内容;                         
  • 把握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5.4.4.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4.4.1.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 通读全篇,抓住作者的中心话题。
  • 分析层次结构,逐层归纳理清。只有通过逐段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在思路才会清晰,文章的主旨才会凸现。
  • 注意筛选提取有关重要的语言信息。使用“跳读”法,注意捕捉重要的或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文段的主旨句,起始句或终结句,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所谓有效信息是针对具体题目而言的,有些语言信息在文段中虽然不显眼,但就文段后的题目而言,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筛选利用时,必须立足于具体题目,做到阅读时有的放矢。
  • 以选文的出处、作者等方面推断文章思想倾向。如果只从文段字面内容来理解文意显然是不够完整,就需要从文段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其出处和作者的情况。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
  • 重点突破关键性的疑难之点。文言文阅读,一般总是先易后难,对于较容易的地方自然先读,对于较难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一下,跳读过去。如果与题目无关,自然可以不去顾及,如果有关系,方法之一就是猜读,推断。
  • 注意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完整的阅读过程。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整体认知,形成整体认识。这样对文段有初步的理解,然后结合具体题目来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文意上,因为更多的考查方式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对文段的分析、评价必须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之上。

 

5.5.  文言修辞(包含题目总数:4)

 

5.5.1.  借代

 

5.5.1.1.  借代的定义

 

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个名称,这另外的名称是对该事物的称代。

 

5.5.1.2.  借代的类型

 

  •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来指代事物。如:
    • 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美味食物)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鳞鱼)             
    • 将军身边披坚执锐,伐无道(坚:铠甲;锐:兵器)

二、用事物的质料代称该事物。如:

1、许子以铁耕乎?(铁:农具)

2、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镜子)

三、用特称代泛称。如:                    

1、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分别之地)

译:送君到了该分别的地方,是那么悲伤!         

2、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古诗)

   译:很久没有见到谁创作古诗了,我的精力已经衰退,将来有谁能够拿出这样的诗歌来呢? 

四、用泛称代特称。如:

1、晋国,天下莫强焉。                      

译: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为强大的国家了。

 

5.5.2.  互文

 

5.5.2.1.  互文的定义

 

前后词语或上下句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形分义合,叫互文见义。也简称“互文”或“互体”。

 

5.5.2.2.  互文的类型

 

  • 单句互现:                          

(1)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主人下马客在船。   译:主人与客人一起下了马并登上船。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雾气与月光笼罩河也笼罩着沙地。

2、对句互现:有时作者利用互文见义将意思比较复杂的话分开来说,即上句隐含着下

句的词语,下句隐含着上句的词语。它们在意义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如: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由于天冷,将军和都护连角弓都拉不开,铠钾也难以披挂。

(2)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译:潼关上不管大城小城,都既需坚固,又高峻,难以攻破。 

  • 文句互补。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                     

客:泛指一般客人;君:特指来访的客人。这两句上句只说个开头,没结尾;下句只有结尾没有开头,上下句补足,则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篷门不曾为君开,今始为君开。                                     

 

5.5.3.  并提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里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也叫“几合叙”。并提与互文的区别:前者把应该分为两句的话合成了一句,后者则是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如: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译时应按如下顺序: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时应按如下顺序:春时则素湍回清,冬时则绿潭倒影。

 

5.5.4.  倒置

 

倒置也叫“颠倒”,与古汉语语法中讲的“倒装”或“后置”不同,它一般没有附加条件,不符合语法规律,更多时是为了适应诗歌中平仄及押韵需要。如:“春与猿吟兮,秋鹃与飞”,译时语序应是:春与猿吟兮,秋与鹃飞。

 

5.5.5.  夸饰

 

夸饰即一般所说的“夸张”,是古文中常见修辞方式。如:喑鸣则山丘崩颠,叱咤则风云变色。

 

5.5.6.  委婉

 

5.5.6.1.  委婉的定义

 

委婉也就是把说话、引文说的含蓄、婉转一些。

 

5.5.6.2.  委婉的类型

 

  • 精俗:如:上厕所为“更衣”。
  • 避忌讳:由于讳言“死”,因此“死”有各种各样委婉说法。如: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孝昭皇帝早弃天下。

  • 避冒犯:对别人(尤其是对君主)应用敬词;对自己用谦词。
  • 交际辞令:古人交往中的礼貌语言。

 

  1.  现代文阅读(分类)

 

6.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含题目总数:3)

 

6.1.1.  借助语感,确定词义

 

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

 

6.1.2.  通过语境理解词语

 

语境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特定环境。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所以应该从语言链中结合语境来理解。

 

6.1.3.  紧扣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语句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把它同文章的主旨、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

 

6.1.4.  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就会有联系,这也需要我们注意,如果句子中有复指关系就可以互相解释。在表示判断的“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相解释。

 

6.1.5.  理解指代词之间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 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 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6.1.6.  注重感情色彩及附加意义

 

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的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当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内容。如景物描写:“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是描写托尔斯泰墓地环境的一段文字,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突出坟墓的朴素。虽然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实际上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6.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含题目总数:5)

 

6.2.1.  何谓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就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们或在思路的体现上,或在内容的表现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

  • 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 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全文的“文   眼”,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句。

 

6.2.2.  如何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6.2.2.1.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例: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例句是一个长定语型的单句。把这个句子压缩变短,其主干是“战争组成部分”。“战争”前面的定语是由四个短语组成的,它指出了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

 

6.2.2.2.  修辞分析法

 

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例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其中“伟绩”、“武功”都是罪行的意思,并非赞许反动派的“功绩”。全句旨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政府的“三·一八”大屠杀凶残至极,其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6.2.2.3.  由表及里法

 

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例: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坟上花环的描写是有其深刻含意的,旨在说明革命者的鲜血不会白流,暗示将有更多的人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事业将后继有人。这一描写在悲凉的氛围中为作品增添了乐观主义色彩,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坚韧不拔,革命到底的“韧”的战斗精神。

 

6.2.2.4.  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例: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是《琐忆》一文开头的句子,是对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概括,也是作者用以结构文章的总纲,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诗,从对待人民和对待敌人两个角度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文章先写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事,表现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再写他蔑视敌人、抨击时弊的言论,表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所以,这两句话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不能把它当成一般的陈述句来理解。

 

6.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题目总数:7)

 

6.3.1.  按照一定的要求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在实际阅读活动中,选择材料总是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寻觅择取的。需要规定了范围,在确定的范围里进行取舍。

 

6.3.2.  把握筛选的标准

 

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获取信息的过程是:筛选——检索——辨认——再筛选——加工——储存。要筛选重要信息,就必须明确何为重要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设问中涉及到的知识。如果试题中是关于新概念、新知识的内容,那么凡是与新概念、新知识有关的信息都是重要信息。如果是对新概念、新知识解释的语句,而试题中又涉及这些内容,那么,这些解释性的语句就更重要了。

 

6.3.3.  辨别转换筛选出的信息

 

依据阅读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辨别或作恰当的转换。辨别是针对客观题而言,辨别是要能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辨别;作恰当的转换是针对主观题而言,转换时要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

 

6.4.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包含题目总数:2)

 

6.4.1.  文章结构层次的定义

 

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表现形式则是指文章的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语言的技巧等。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同样,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4.2.  记叙文

 

6.4.2.1.  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与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事、散文、游记、通讯、报导、人物传记、回忆录,甚至短篇、长篇小说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6.4.2.2.  记叙文的结构形式

 

  • 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组织材料,把握时间的变化,也就基本把握了事件的始末及人物的性格。如《挥手之间》、《药》等。                        
  • 横式结构:即以空间或场面为顺序展开记叙的。一是按观察点的变换来组织材料的;一是按场面的转换进行安排的。                        
  • 逻辑结构:即是按材料的性质或作者认识的过程和感情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
  • 纵横交错式:即是将上述第一二种交错运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6.4.2.3.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中表述情况的句子就叫叙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物加以描绘的句子是描写。

 

6.4.2.4.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表现手法是:白描、象征、渲染、衬托、伏笔、讽刺等。

 

6.4.2.5.  记叙文的叙述形式

 

记叙文的叙述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4.3.  议论文

 

6.4.3.1.  关于议论文

 

议论文引论部分(又叫提出问题部分):即是引出中心论点的部分;

本论(又叫分析问题部分):即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部分;

结论部分(又叫解决问题部分):即是针对现实,提出解决办法的部分。

 

6.4.3.2.  议论文的结构

 

总分式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式。                                                                           

并列式结构:主要是指议论文的本论部分,各分论点,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对照式结构:即正反对照,肯否对照。                                                                                                         

层进式结构: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或者边破边立,破中有立。                                                          

 

6.4.3.3.  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就是说,论证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6.4.3.4.  常见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6.4.3.5.  类比、对比、比喻论证的比较

 

类比论证必须是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比喻论证是异类事物进行比较,而对比论证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照。类比论证时,比和被比的事物之间必须具备本质方面的相同点,而比喻论证只有相似点,本质属性则不同。类比论证所论证的事物与用作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用作比较的几个方面应有某种联系,即其性质、特征有其相同、相似或相异之处;对比论证所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完全对立或截然相反的;类比是一种具体化的论证方法,类比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说理具体,内容丰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效果,而对比论证不仅可以明确是非优劣,还可以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类比论证是用已有事物的属性揭示被比事物的属性,从而证明其正确或错误,比喻论证是为了突出被比事物的特点,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让人接受。

 

6.4.4.  说明文

 

6.4.4.1.  说明文的三种基本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横式结构;纵式结构;逻辑结构。

科技说明文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或新成果等,再从不同角度介绍其构造、原理、现状等。

 

6.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6.5.1.  归纳内容要点

 

6.5.1.1.  跨段内容的归纳

 

概括段落内容以分析句子为基础,每段都由若干句子组成,这些句子意义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表明一个相对独立中心意思。要准确地把握段落中心意思,就要首先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即有能够直接说明本段中心意思的句子,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那就要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段落中心意思就要首先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即有能够直接说出本段中心意思的句子;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那就要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段落的中心意思。

 

6.5.1.2.  层次的分析与归纳

 

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从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从文字的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个段落。因此,概括层次的意思要以概括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或理清文章思想感情的脉络,或理清文章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概括。

 

6.5.1.3.  全文内容的归纳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写。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首先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以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的什么样的人。其次,要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最后,要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总结概括。

概括议论文的内容,首先要抓住文眼。许多议论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论述的中心,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其次,要把握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语句,这样的句子有时在文章的首段,有时在末段,有时在中间这里要明确中心论点与文章内容不是一个概念。中心论点是观点,是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则包括中心论点、论证的材料,论证的方法及为什么论证。最后,要分析归纳文章的论证过程,明确论据内容(事实、理论)以及论据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从而概括全篇的内容。

说明文重在对原文意思的判定。

 

6.5.2.  概括中心思想

 

6.5.2.1.  具体方法

 

  • 抓住关键部位: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注意的关键部位。          
  • 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 结合文体特点: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常通过说明来介绍人、事、物。          
  • 作恰当的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物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必须了解的,通过这样的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6.5.2.2.  解答具体题目时的注意点

 

  • 文体特点: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章;            
  • 充分挖掘题干隐含的信息:找准文中相应的信息点,可以省时、少错。特别是客观题,尤其要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而选择;               
  • 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 语言表达以简明为佳。

 

6.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含题目总数:4)

 

6.6.1.  作者观点态度的定义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情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者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6.6.2.  具体分析方法

 

6.6.2.1.  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

 

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而文章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6.2.2.  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和重要词语

 

不同文体结构特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不同,位置也不相同。如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文一般在叙事状物中(或之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说明文往往在比较说明或简短的点评中,表现得或明或暗。注意这些特点,就可能比较准确、迅速地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态度。

 

6.6.2.3.  注意标志性词语

 

对于分析文中作者观点态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的词,是带有标志性的词,它往往是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直接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

 

6.6.2.4.  联系文章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有意曲意为文,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时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帮助理解。

 

6.6.2.5.  注意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与作者的生活背景、写作内容、表现手法密切相关的。

 

6.7.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包含题目总数:46)

 

6.7.1.  形象鉴赏

 

6.7.1.1.  文学形象的定义

 

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维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大都指小说、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散文也涉及形象的问题。因此,文学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这就需要读者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考虑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充实丰满。

 

6.7.1.2.  散文作品形象的感知和概括

 

首先,散文通常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往往因事(物)而发,以抒情为主,命题者一般会在景和情或事和情的关系上设题;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抒情成分或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命题者往往会在关键的字词上设题。

其次,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结构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神聚”则指感情凝练,主题集中。感知散文“神聚”的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找到了“文眼”,理清线索,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文眼”是命题者肯定要关注的内容。

再次,散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不同风格密切相关,有的严谨细腻,朴实清新;有的雄浑豪放,沉郁顿挫。命题者往往会在这些方面设题考查学生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6.7.1.3.  小说的鉴赏特点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塑造来揭示主题的。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地分析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命题者往往会从这些方面设题考查学生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6.7.1.4.  戏剧的鉴赏特点

 

戏剧的鉴赏特点是,把握戏剧的冲突,特别要注意分析戏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独白与对话)。

 

6.7.1.5.  形象鉴赏时的注意事项

 

  • 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散文也写人物,但不像小说那样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感情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          
  • 要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用最准确的语言概括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

 

6.7.2.  语言鉴赏

 

6.7.2.1.  有关语言鉴赏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等等。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描绘、比喻、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6.7.2.2.  抓住关键词去品位语言的丰富内涵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举人老爷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这句话含义丰富,品味的重点应落实在“排”和“转折亲”上。“排”说明是硬拉扯上的关系,而且是新关系,不是老关系;“转折亲”表明原来不亲切,也是硬拉扯上的,那为什么要这样“拉扯上”呢?一分析就可以读出语言的丰富内涵,封建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相互勾结了,于是从中可以品味出鲁迅作品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极强的表现力。

 

6.7.2.3.  把握中心思想,与语言品位相互印证

 

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特别是要明确全文中心的结构,并与语言的品味相互印证。1993年高考题《青菜》阅读第4题,问了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称青菜为“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整体把握全文,明确作者的思路是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中的措辞有了变化。

 

6.7.2.4.  从特殊的表现形式入手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借助文学性的表达形式,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方式和特殊句式等等。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被敌人发现后,经历了一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表达中,作者用了“火花”和“火星”这两个不同的喻体去比喻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修辞分析,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思想轨迹了。

 

6.7.3.  表达技巧的鉴赏

 

6.7.3.1.  有关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材料安排有主次、详略和繁简;

行文结构分为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

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对于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获得某种美感享受。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从写作原理来说,无论什么文体,都要考虑:观点正确,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材料典型,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通顺、简洁、准确、生动。

 

6.7.3.2.  有关记叙文表达技巧的鉴赏

 

  •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作用。                                    

2、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4、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6.7.3.3.  议论文表达技巧的鉴赏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6.7.3.4.  说明文表达技巧的鉴赏

 

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6.7.4.  现代诗歌赏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6.8.  社科类文章阅读(包含题目总数:46)

 

6.8.1.  如何读社科类文章

 

读社科类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其次要懂得分析文章的要领,内容重点和中心思想是两个概念,但又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概念,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是对文章的局部内容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把各个内容要点都分析归纳清楚,找出它们的共性,这样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分析出来了。社科文也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但和科技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同。

 

6.9.  科技类文章阅读(包含题目总数:53)

 

6.9.1.  如何理解词义

 

6.9.1.1.  下定义法

 

下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的概念=种差+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                                         

被定义的概念就是需要考生理解的那个词语,比如说“肠脑”“中微电子通信”等词语(逻辑上叫概念)。种差,即在同一属中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别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性,比如说颅脑、肠脑它们都是脑,那么“脑”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概念,脑,就是它们在同一属中,即有属的共性——脑,又有它俩之间的个性,即“颅”与“肠”的差别性,这就是种差。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那就是“颅脑”“肠脑”的共性——“脑”这个概念了,下定义的关键一环,就是区分好种概念之间的全部差别性,即这个种概念的个性只有它自己有,别的种概念绝无,在个性上谈不到两个同属种概念之间有一点交差。

 

6.9.1.2.  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解释词义只要判断出概念的基本品质即可。

 

  1.  写作(分类)

 

7.1.  基础能力等级(包含题目总数:66)

 

7.1.1.  审题

 

7.1.1.1.  何谓审题

 

审题就是对命题题目或拟题的材料进行审视。审题要做到准确全面,首先应该考查题目或材料的生活经验基础,虽然这些写作的题目、材料都不是考生自己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灵感的那些直接生活,但审题也脱离不了考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审题时要围绕着题目和材料去翻检自己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找出其共同性,从中以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考去发掘潜在的社会意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社会意义,文章的立意问题也就解决了,主题思想就可以立起来了。审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构思的过程,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是否完美,首先与审题是否准确、全面有关。

 

7.1.1.2.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

如果是写记叙文而题目又是一个短语或句子,就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去作文,一般说来,偏正结构的关键词语就在修饰限制用语上,主谓结构的关键词语应在谓语上。如《我发现了美》,就该突出“发现”二字的意义,不能写成我“看到”美。如果记叙文的题目是一个词,往往可用加项法去审题,例如《尝试》就可通过加项变成《尝试做买卖》等。

假如命题是议论文,就需要区分清楚题目的类型,看它是论题型,论点型,关系型还是寓意型。一般地讲,论题型命题只限定论证的范围,需要先确立论点再去论证,如《习惯》;关系型的命题需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专心与恒心》;寓意型的命题,需先揭示寓含的意义,然后予以论证,如《飞瀑之下必有深渊》;论点型的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直接展开论证就可以了。

 

7.1.1.3.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多数用于写议论文,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也要区别对待:

单则材料往往需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分析材料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概括出材料的中心,从而确立作文的最佳角度。如材料:“《红楼梦学刊》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刊物。有一次发表了一篇论据坚实的论文,大家以为是专家学者写的。实际上却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写的。这个学生是××学校《文学园地》的一个十分活跃的成员。”一个普通的中学生能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谈论《红楼梦》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这应是以上材料肯定的中心。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勇于进取,敢于攀登的精神。我们还可以从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中看出破除封闭的教学方式,开拓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

多则材料审题则需准确全面地把握多则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一般可分为同向组合、反向组合、异向组合。同向组合的几则材料不仅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而且隐含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其思维导向单一、集中,也比较明确。反向组合的材料其实是同向组合的特例,这几则材料也围绕一个共同的论题,隐含同一个观点,只不过部分材料是从反面来说的。异向组合的几则材料各自隐含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背道而驰的。当然有时也有几种组合交融出现的情况。这样的材料一般采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或求同、或求异,或先求同后求异,或先求异后求同。但是,无论怎么做,都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把握单则材料的意义的基础上。

 

7.1.2.  立意

 

7.1.2.1.  何谓立意

 

立意就是理解题目或拟题的材料暗示给作者的社会意义,命题者暗示给作者的写作意图。

 

7.1.2.2.  立意的要求

 

7.1.2.2.1.  立意要稳

 

所谓“稳”,就是稳当、正确、可信。无论写什么样的作文,立意都必须合乎人生和社会的常理,要合情、合理、合法。否则,违背自然,违背科学,违背当今世界、社会的“游戏规则”,违背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这样的立意,就不“稳”。有时如果从题目或材料的反面立意,确实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有时也可能使你掉进深渊,步入歧途。如:“说反腐”,你认为“为官不腐败一点儿,就不可能搞好工作”;说“‘团队精神’是走回头路,是搞大锅饭”。如此不伦不类的立意,既出了“圈儿”,不能令人信服,也显得你太幼稚可笑,太孤陋寡闻。当然,也不是说写考场作文不要求“新”了。

总之,我们的主张是:立意既要求稳,又不失之于陈腐;既要合乎一般常理,又要敢于和善于表现“非常理”,是蕴涵着合理内核的“非常理”。

 

7.1.2.2.2.  立意要真

 

真实是一篇合格的记叙文的生命,我们学生作文,只有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身边的真人真事,才可能写得好。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胡编乱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意味。”只有写真人、真事、真情、真感,文章才有美学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

 

7.1.2.2.3.  立意要新

 

作文,尤其是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的写作,如果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大概不能写好,不会出众。古人曾告诫我们,作文,“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还说,立意有“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就是说,立意须忌讳平庸、庸俗,忌讳简陋、浅薄,忌讳因袭他人。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动笔作文,就须有“创新”意识,就要抒发个人独特的“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所谓“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章表述的主题要有新意,有真知灼见,能振聋发聩;其二,文章的切入角度要有特点,别致新颖,不落俗套;其三,抒发的感受有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思索、联想和想像,能启迪人,能激发读者共鸣。

 

7.1.2.2.4.  立意要深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写法时曾说过一句话:“选材要严,开掘更深。”我们这里所说的立意要“深”,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开掘更深”。也就是说,要对所写素材,即人、事、物、景等,有独到的发人深思的发现和理解,只有高瞻远瞩的解读,富于哲理的见识,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

 

7.1.3.  中心和内容

 

7.1.3.1.  中心明确

 

“中心”是“中心思想”的简称,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在写作过程中,各种思想材料必须内聚成一个表达核心,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这个表达核心就是“中心”。中心是一篇文章的主帅,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多中心就是无中心,“中心明确”指的是文章的中心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能贯穿始终,要能统率所有的材料,文章的其他一切都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做到中心明确,首先要审好题,确定好文章的中心。确立中心,要正确、准确、明确。“正确”即思想健康积极,“准确”即符合题意,“明确”即鲜明集中。

其次,要列好提纲,记叙文,准备用几个什么材料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议论文,准备用什么论据,什么方法来论证论点。写的时候按提纲往下写,就可避免信马由缰,中心不明了。

再次,行文时注意点明中心。散文、记叙文,一定要有议论抒情的语句画龙点睛,突出中心;使人一目了然看出作者的立意;议论文论点要鲜明,在论证过程中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使每个论据都能证明论点。这样,文章的中心就会明确了。

 

7.1.3.2.  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记叙文中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文章内容充实与否,跟作者占有材料的情况有关,跟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关,材料翔实,作者的认识又比较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内容充实。内容充实并不是说一篇文章运用材料越多越好,内容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足够揭示中心的各个侧面。内容要充实,选材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针对性,即材料与中心一致,并有其现实的针对作用;典型性,就是选用的材料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以一当十地说明问题;新颖性,就是材料是新鲜的,独特的,不是人云亦云的,用滥了的陈旧材料。做到内容充实,要注意积累,要留心观察,要广泛阅读,要善于联想,如果考试中间缺少材料,不要慌,要开动脑筋去“想”,打开仓库去“找”。到课本去找,不仅语文课本中有材料,数理化生政史地课本都有材料,外语课本也有材料,还可以到报刊影视中去找,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只要用心,总会找到。

 

7.1.4.  结构完整

 

7.1.4.1.  何谓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是要求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和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主次不分等毛病。

谈结构,是要告诉大家,文章的题材不是作者主观想怎样安排它们就怎样安排它们的,作者必须遵循主题与题材,题材与题材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去把它们组织起来,这样才能完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而且要服从于表现中心的需要,不管文章材料有多丰富,写作时不能随便堆砌,而应把材料合理地安放在不同的段落里,然后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组合成不同的层次,只有这样以意统材,整篇文章的结构才能严整、统一。文章的结构还要符合不同文体的特点,一般说,记叙类的文章往往都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感情变化的线索来谋篇布局,议论性的文章往往按照所述道理的逻辑层次来安排结构,而说明性的文章依据的多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7.1.4.2.  记叙文的定位模式

 

  • 时序式:即纵式结构,这类作品往往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些内容,按照时间的自然推移顺序组合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                                                                                                                  
  • 平列式:即横式结构。这类作品往往选取不同角度的某些内容,或者将相关内容分解为几个侧面,这些内容所构成的层次平行排列,但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递进式:这类作品往往以中心思想或者中心情节的揭示为发展顺序来组合内容,这些内容所构成的层次逐层深入,使作品的内核一步步显现,主旨一步步明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                                                                                                                     

此外,记叙文结构安排还当采用一些技巧,比如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然后以回忆的方式解释悬念,同时用一结果性的行动将回忆与现实(或“回忆与回忆”)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还可以先安排一个行动目标,然后写达成目标过程中屡屡受阻,一波三折,形成一个障碍迭着一个障碍的局面,最后达成开头时的目标(或者不写目标的实现,只是写一种希望,给人留下再创造的想像空间)。

 

7.1.4.3.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一般先提出要议论的问题,或通过分析某个材料提出论点,或直接提出论点;“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或重申论点,或提出希望,或照应开头。议论文的本论部分常用的基本结构有四种:

  1. 并列式:一是在提出论题之后,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一是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
  2. 对比式:是在绪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
  3. 递进式:提出中心论点后,本论部分的分论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
  4. 总分式:先总后分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分论点,通过分项论述阐发中心论点;先分后总是围绕所论述的中心问题,先分项论述,然后再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总分总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给材料议论文一般采用的定位模式为“四步法”,即“引——议——联——结”。“引”即引述原材料,要求是围绕论点有目的有选择地概述;“议”就是通过议论,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联”就是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自我实际详加论述;“结”即总结全文,或回应材料,或发出呼吁,要求深化论点。当然,四步法的运用可以灵活一些,可以变成“三步”或“五步”,不必太拘泥。所以这里所说的定位模式,只是一些基本的作文结构,熟练掌握之后,完全可以突破那些限制,写得更加自由一些。

 

7.1.4.4.  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就是说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篇文章的开头要是起笔不凡,就会先声夺人,抓住读者的阅读情绪,引得人们奇想纷呈。开头要开个凤头,即“起要美丽”。什么叫美丽?我们理解是技巧,语言能有艺术魅力,而且要立刻接触主题,例如凤头是美的,漂亮的顶羽,绚丽缤纷,色彩亮丽的劲毛,明亮的凤眼,一下子就让人喜爱上,但这是凤头,不是任何其他的鸟头,主题也就显现出来了。这只是比喻,真要写起来就难得多了。

猪肚:是指“中要浩荡”,对整篇作文的要求“材料充实”,就是这个意思。猪肚是肥美丰富的,我们的作文也应该写得内容充实、丰富、广阔、内蕴深远,韵味不尽。猪肚,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充分、足够、丰富的意思,“猪肚”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材料,但超出“猪肚”也就成了赘余,所以要砍去,能把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得完美无缺就是了。

豹尾:就是说文章的结尾要“结得响亮”,响亮是理直气壮,是真理的强音,是水到渠成的激流,是无人能遏止的“卷起千堆雪”的大江澎湃巨浪。是美和力的组合,我们写文章,就是把论点论证写得千真万确,是真知灼见,或是表现的完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文章的力度,给这样的文章下结,当然铿然有声,结得响亮。豹尾不是空洞的叫喊,不是声嘶力竭的“号召”,文章的主体失去真理的灵魂,客观世界规律的血脉,任谁跺脚吵吵也谈不到豹尾。

凤头、猪肚、豹尾是一个整体,开头要美,要立刻接触主题,明确论点;主体就要用充分、足够鲜明的典型材料把主题或论点表达得丰满、充实、准确;主体表现得真理在握,符合生活的逻辑,必然导出一个豹尾。这是全文结构组成,缺一不可。

 

7.1.5.  语言通畅

 

7.1.5.1.  语言通畅的要求

 

语言通顺是高考作文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用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畅;没有生造词语、乱用方言、用词不当现象,没有语病。

 

7.1.5.2.  语言运用的意义

 

语言运用在写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写文章离不开语言,深刻、充实的内容需要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结构都要靠语言来支撑、充实和装饰。语言运用得好,才能赋予文章以形象性、鲜明性和生动性。高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规范、连贯、得体;一般性的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应是反映客观实际的,应当是确切表达作者思想的,不仅用词恰当,说法合乎习惯,思路清晰周密,而且繁简适度,既不拖泥带水,又不干干巴巴,鲜明生动的语言应是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要求有点文采,活泼、优美,感染力强。

 

7.1.5.3.  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 用词精当,丰富多彩:写文章时要从汪洋词汇大海中去选取精当的字眼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丰富词汇的基础上,仔细辨析词义,还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词义的基本义,引申义,词义的轻重、范围、程度,区别是褒义还是贬义,区别是清新还是豪放等不同的情味。精致地辨析,恰当地选用,才能使文章表达准确,意趣横生,仪态万千。                                                                                                                                                              
  • 庄谐并用,雅俗共赏:好的古代语言,具有凝炼、隽永、节奏分明,音韵铿锵的特点。恰当运用成语、古文名句等,可使文章语言典雅,为文章增色。流行于生活中群众口头的一些语言,往往具有新鲜、生动、活泼的特点,把它提炼运用于典雅之中,熔古语、俗语于一炉,能使文章语言亦庄亦谐,浑然一体,文采飞扬。当然,自己首先要有较好的文学基础,行文时一些成语典故应自然奔于笔下;用口语,也要经过提炼,让它们变成自己书面语言里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文白夹杂,非但不能增色,反而酸涩不通。                                                                                                                        
  • 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把事物“写活了”,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把它的特征立体地形象地勾勒出来。要从形象、色彩、音响、感触等方面入手、绘声绘色绘形。正确运用描写事物形态、状态、动态的形容词,可增强形象性,巧用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形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4、变换句式,波澜起伏:语言上的波澜,主要指句式富于变化,音节抑扬顿挫。一篇文章倘若语言平淡,句式单调,总是一个节奏说下来,内容再好,也会使人昏昏欲睡。所以要根据内容表达需要,恰当选择运用不同句式,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句式多种多样,语言典雅,口语泼辣;长句周详缜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简洁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等等。文章中要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它们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另外,运用汉语的平仄格式,可使文章具有节奏感,使语言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7.2.  发展能力等级(包含题目总数:10)

 

7.2.1.  有文采

 

7.2.1.1.  有文采的要求

 

语言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如果说,语言是文章大厦的构造材料,那么,我们可以说,文采是构造材料的装饰,或者说,文采是具有装饰性的构造材料。语言好不好,大致包含了语法、逻辑、修辞三个方面的因素,而语法是“负责”通不通,逻辑是“负责”对不对,修辞是“负责”美不美——文采主要体现于修辞的,因而,文采是评价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给文采下个定义的话,文采当指经过修饰、润色,富有优美感,具有表现力的书面语言。或谨严凝练、淡雅质朴;或清新活脱、洋情溢采;或言约意丰、含蓄隽永;或汪洋恣肆、大气磅礴……这些都是有文采。

 

7.2.1.2.  有文采的体现

 

  • 词汇丰富(简洁凝练)。准确恰当地使用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词语,可以避免啰嗦,达到干净利索、简洁凝练的效果,文章词汇丰富,也可见出作者的语言功底。                                           
  • 句式变换(灵动活脱)。文章如果句式单一,不免呆板老气,而句式多变,即可灵动活脱起来。从语气的角度,有陈述、反诘、祈使、感叹之变;从强调的角度,有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常序与倒装之变;从表达的角度,有长句(可舒徐、严密)与短句(可明快、激越)之变。                                                    
  • 整散结合(恢弘大气)。整句(对偶、排比)与散句的变换与结合,有助于痛快淋漓地表达,适当运用整句,不仅富有对称美和音乐美的效果,尤其具有恢弘大气的表达效果。                      
  • 综合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就是修辞。本来,这里的炼词炼句等六个体现点都应在修辞的涵盖之内,单独列出一条,专指修辞方法(辞格)的运用(像对偶、排比等侧重于形式的辞格还不在此列),辞格运用得好,就会使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意趣盎然。          
  • 适当点缀精警之句以及文言词语(言约意丰、信息量大)。精警之句,即前面所提到的那种可为全文(或一段)立骨的只言片语。文章的好坏,当然不在警句的有无,但有了警句,的确可使文章增色生辉,这也就是“画龙点睛”之妙。适当运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可使文章语言显得简洁精炼,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 适当运用口语谐句(新鲜活泼、时代感强)。如果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经过提炼的口语、流行语,或者在适当的地方也“幽他一默”,便会让语言鲜活起来。当然前提是“适当”,适不适当,往往要看合不合体。                                                                        

7、精心锤炼有丰厚的内在含义的句子。不直白,耐咀嚼——有意蕴的语言,能见出作者的思维层面和语言层次的修养。

 

7.2.2.  有创新

 

7.2.2.1.  有创新的要求

 

有创新简单点讲,就是新颖独到,再直白点说,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或者是虽然“人人心中皆有”但却是“个个笔下皆无”。材料新鲜,就是要有源头活水,要从生活中、阅读中不断吸取、积累最新的材料,形成自己独有之“利器”;构思新巧,构思其实就是布局谋篇,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就文章的整体而言的,应当包括炼意取向、材料提取、结构安排、表现形式选用等。有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构思、材料、见解、推理、想像这些因素上;还要见解新颖、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7.2.2.2.  创新的立意方法

 

  • 逆转法:就是不趋众,在人们已有普遍认识上通过逆向思维产生新的认识。“近墨者黑”是普遍认识,“近墨者未必黑”是相对的新认识,“班门弄斧”是嘲笑那些不自量的人,而“弄斧就要到班门”又是相对的新认识。                                                            
  • 追进法:就是在人们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产生新的认识。比如“打假”,是商品领域中形成的认识,若再进一层,就会发现众多的领域中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于是就有了“校园也该打假”,“科技领域莫忘打假”。        
  • 侧视法:就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大家都从一个视点感受事物、思考问题,其认识往往是趋同的,但如果换一个视点去看待事物,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引发新的认识和发现。                                                                                                                       
  • 重组法:有位法国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新东西来自先前未觉察到的旧材料的连接。创造就是重新组合。”他道出了创造的秘密,作文也不例外。                               

5、部突法:如果你意识到冲突或矛盾的存在,那么你就有了一次发现的机会。因为冲突本身向思考的主体提出了问题。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不平衡,不平衡又总是通过矛盾的内部运动而达到的新平衡即问题的解决,所以,面对冲突而能深入思考,往往就能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7.2.3.  深刻透彻

 

7.2.3.1.  深刻透彻的含义

 

深刻透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善于思考,要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深刻透彻主要是指写作议论性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当然记叙性文章也有说理深刻的。优秀的作文见解深刻透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抓住规律,或是揭示原因,或是预感发展的趋势和结果等等。

 

7.2.3.2.  优秀作文评析

 

“有人认为,打扫公共卫生,扶老携幼和乘车让座都是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算不了什么,我看,这类事情说它小,也并不小,因为不打扫公共卫生,将会到处垃圾成堆,蚊蝇成群。人们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不扶老携幼和乘车不让座,老弱病残者出门就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却关系着千百万人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道德风貌。积极做这类小事情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多做这类有益于公众的小事,还有益于陶冶人的心灵。思想支配行为,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做打扫公共卫生之类的好事,必须首先想到集体和他人,这样坚持下去,就会逐步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勇于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优良品质。反之,一个人如果‘拔一毛利天而不为’,一个人如果连公家的扫帚倒了都不肯扶一下,事事、处处都怕吃一点亏,他的心地就会越来越窄,越来越自私。”    

这段文字的第一段,已经把道理讲清楚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但作者并没有以清楚为满足,第二段又进一步阐明了它的重大意义:“关系着千万人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道德风貌”;不仅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且揭示它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从眼前看到问题,而且从发展上看问题:“坚持下去,就会逐步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勇于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优良品质”;不仅从正面看,还从反面看:“一个人如果……他的心地就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自私。”经过一番论述,这段文字就不仅正确清楚,而且显得深刻透彻了。

 

7.2.4.  生动形象

 

7.2.4.1.  生动形象的含义

 

生动形象主要指写作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小小说等),或是形象丰满生动,或是叙事曲折有致,或是描写具体逼真,或是抒情真挚感人,或是象征贴切意境深远,总之是考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好, 作文中把握和表现了生动的形象。“生动形象”、“有文采”这两条要求,内涵上有颇多交叉,可以理解为,前者偏于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后者偏重于语言表达的修辞和技巧。文章的生动形象是以具体细微为基础的,全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具体的描述、细腻的刻画,是难以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的,而做到具体描述的首要条件是准确,描述不准确也就根本谈不上具体。所谓准确,指的是如实地、客观地反映事物,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含糊,更无差错。要使描述达到准确,靠的是仔细观察和反复比较,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那种不愿观察,不会比较,只靠凭空猜想的人是不可能把事物描述准确的,也无法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对事物具体描述,以达到生动形象为目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或侧面描述,或用比喻描述等。在运用时,要灵活机动,根据描述对象和语境,选择一二种方法即可。

 

7.2.5.  拟好标题

 

7.2.5.1.  拟题的要求

 

准确: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切合文意;

切体:即符合文体特点,一般来说议论文要深刻鲜明,记叙文要形象生动,小说散文要含蓄有诗意,杂文要幽默、犀利等;

简明:简约明快;

醒目:即形象鲜明;

新颖:即别致脱俗有创意;

有诗意:即有文采,含蓄、灵动、飘逸;

前三者是拟题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向后三者努力。

 

7.2.5.2.  拟题的方法举要

 

  • 引用式:直接引用或巧引现成的诗文、歌曲、影视广告等,以引起共鸣。如:“最是那隆冬的一抹绿。”“一抹绿”,淡淡的、轻轻的、灵动的、飘逸的,与“峭风梳骨寒”的隆冬共存,该是怎样的一抹绿?同时标题还让人联想到徐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意跃然纸上。                                                                                                          
  • 公式式:借用数学等公式。如:“5-1=……(树上有5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该标题增加了命题的隐含色彩,能激起阅卷人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对照材料分析:打死一只,还可能有0只、1只、2只……N只,答案丰富多彩,要多角度分析,鸟可能是耳盲、可能是幼鸟、是“夫妻”、是“母子”、是笼中鸟、是死后挂在树上的鸟……然后拟题,引出公式。  
  • 并列式:以相关或不相关的并列词语作题。如:“茶coffe(代沟)”,该标题形象生动,意味深长。源自作者与父辈对话:你品你的茶哟,我喝我的coffe,在油条与麦当劳并存的时代要互相宽容与理解。                                                                                                  
  • 修辞式:以比喻、拟人、双关、借代、移就、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格作题,如:“在平平仄仄的日子里(学古诗词)”,该标题用移用的手法,使人仿佛听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古诗,并融身于古典诗词的韵律里。                                      
  • 反差式:同时巧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富有的乞丐”。    
  • 观点式:以文章的观点为题,如:“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7、话题式:以作文的话题为题,如:“也谈‘资本家’”。

 

7.2.5.3.  拟题的注意事项

 

  •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拿来为“我”所用或借鉴创新;增强自拟特色标题的意识,以适应高考新要求。                                                                                                        
  • 注意避免下列情况:
    • 写或忘写标题,这是在平时和高考中都经常出现的问题,失掉不止是2分;
    • 随意拟写、不加揣摩、题不对文、大而无当或毫无特色;
    • 忌为新奇而新奇的,媚俗而怪异的。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像上述有问题的标题皆因先入为主,破坏了读者的第一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得分。

 

7.3.  写作技巧

 

7.3.1.  写好开头

 

7.3.1.1.  记叙文的开篇法

 

  • 点示题目开篇法:起首点示题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平实自然。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 交代人物开篇法:开头交代主要人物,这是很传统的开头方法,尤其是古代的人物传记,常用此法开篇。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                                                                                                                       
  • 交代时间开篇法: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是传统的讲故事的开头方法。交代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交代具体时间的,有交代模糊时间的,有借候鸟季花交代时间的,有借自然景观交代时间的,有借节令气候交代时间的。如:“杜鹃花儿又开了……”                                                                                                          
  • 场面描写开篇法:开头描写场面,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描写时要注意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氛围。要注意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全景的描写,又要有特写的镜头,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    
  • 景物描写开篇法:这种方法与场面描写开篇法是有区别的,这里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借自然景物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如:“悄悄地,山绿了,水绿了,树呀草呀全绿了;几回春雨洗过,那满坡满坎的麦苗更是绿得醉人。”
  • 肖像描写开篇法:开头就让主要人物亮相登场,给读者一个鲜明的深刻的印象。注意在描写时要进行动态的刻画,不要只作静态的描摹。要注意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既要写出人物外形上的独特性,又要写出人物内在的独特性,特别要注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要写出神采来。如:“她出场了,穿着玫瑰红的衣衫姗姗而来,秀美的圆脸,苗条的身段,高高的个头,眸子里闪着灼热的光。”(《神奇的脚——记杂技后起之秀王虹》)       
  • 设置悬念开篇法:开头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疑团,吸引读者往下看。如:“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秀,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碰到。”(《第二次考试》)                  
  • 险岭奇峰开篇法:此法与设置悬念开篇法有相通之外,但并不完全相同。开篇如奇峰突起,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描述紧张惊险的故事常用这种开头方法,考试中写记叙文如用此法,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一天夜里,山洪爆发了。河里的水不断上涨,快要浸到堤上来了。风很大,拥着浪花不断向河堤上猛扑,刚退回去,又猛扑上来,忽然天崩地裂一声响,大堤决口了。”(《抢险》)                                                                                      
  • 映衬烘托开篇法: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借用同类事物烘托出文章描述的主体事物。这样开篇显得有气势,有文采,但请注意,联想要合理,比衬要得体。 如:“历代文人墨客总是深情地赞美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纤细淡雅的菊花、婀娜多姿的水仙、雍容华贵的牡丹、疏影横斜的梅花……然而,我要赞美的是野花。”(《野花赞》)                                                        
  • 巧用比喻开篇法: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出全文,必然文采飞扬,情味盎然。请注意,所用的比喻要与全文的中心暗合,与全文的情调一致。如:“有人说,帆是生活的风暴吹进茫茫大海中的一片洁白的羽毛;有人说,帆是天上嫦娥巧工剪裁的馈赠给大海的一片白云;还有人说,帆是百花仙子有意栽植到大海中的一朵雪莲。我却感到,把帆比做一片羽毛太轻飘了,把帆比做一片白云太飘渺了,把帆比做一朵雪莲太娇柔了,在我看来,帆是大海叱咤风云的骄子。”(《帆》)
  • 托物起兴开篇法:“起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写文章也可借他物起兴,作为开篇之法。请注意,所用的“他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联系,切不可“风马牛不相及”。如:“水仙花又开花了。看到它那翡翠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色彩那般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严阵《水仙》)                                                                            
  • 哲理议论开篇法:开头用精辟的议论将文章所表达的某种哲理揭示出来,作为全文的总纲。请注意,议论不可太长,最好只用一句话,切忌长篇大论。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 巧借引用开篇法: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谚开篇,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请注意,引用要准,得体,切勿张冠李戴,弄巧成拙。如:“灯下翻阅《雁门集》,读到‘沙际风来草亦香’这句诗,引起我对于长城的无限忆念。”(刘白羽《秋窗偶记》)                                                                                             

14、总结全文全篇法:在文章的开头总写全文所要描述的内容,概括要准确、全面,用语要简明、精当,最好用排比的句式。如:“这是一座不大的山,海拔不足千米,方圆不过百里,故乡的人们叫她‘磊山’。磊山是我孩提时代的乐园。不管是姹紫嫣红的阳春,还是绿阴如盖的仲夏,无论是果实累累的金秋,还是白雪皑皑的隆冬,都留下了我和伙伴们童稚的笑语和美丽的梦想。”(《磊山风姿》)                                                                                                         

 

7.3.1.2.  议论文引论法

 

  • 直接引论法:开头直接摆出论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如:“老实,是做人的美德,我们要做老实人。”(《要做老实人》)                                                                                                                   
  • 设问引论法:围绕中心论题设问,一问一答,答案就是中心论点。如:“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才呢?我认为,理想,是成才的舵;热爱,是成才的力;奋斗,是成才的路。”(《成才之路》)                                                                             
  • 释题引论法:题目是一句出自典籍而又含意深刻的名言,可采用此法。首先摆出名言,然后加以解释,引出中心论点。如:“‘学不可以已’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况的《劝学》一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坚持不懈,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一无所得。”(《学不可以已》)                                                                                                                                  
  • 名言引论法:用一句紧扣中心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格式:名言+过渡语+论点。变化在于过渡语,比如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如:“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5、比喻引论法: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喻意须切合中心。如:“勤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勤奋也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勤奋的人,他像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他像生了锈的铁一样,即使放在光彩夺目的玉盘上,也不能赢得人们的敬重。”(《谈勤奋》)        

 

7.3.2.  写好结尾

 

7.3.2.1.  结尾的形式

 

启迪人心的结尾:有的高考优秀作文,在结尾处发自肺腑地写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富有哲理地启迪。这样的结尾一般精炼而有力度,寥寥数语,落地有声。如1999年高考作文《不要移植记忆》的结尾:郭小川说:“记忆属于死神”,而未来的命运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的手中。拥有自己的记忆财富,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不要移植记忆!这种形式的结尾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达到启迪人心的作用,给阅卷老师留下“主旨深刻”的印象。

诗情画意的结尾:有的高考作文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段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画图,或用名言佳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样的结尾一般要求与上文的风格基本一致,要写得自然生动,切忌矫揉造作。如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的结尾:

“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体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让我们坚信,语文的教育之路必将是光明大道,所谓‘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尾,生动形象,给文章增添了文采,在阅卷时,往往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精神大振,评上高分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促膝谈心的结尾:写作文,就是作者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领悟。因此,结尾用促膝谈心的方式也是很好的方式,它的语言要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如1998年高考作文《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的结尾:“是啊,人面对生活的时候,心理承爱能力总是有强有弱的,关键是如何把握自己。坚强些,勇敢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你就一定能够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样谈心式的结尾能给文章一个平和的气氛,拉近读者与你的距离,使其欣然地接受你的观点,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照应开头的结尾:照应开头的结尾往往被人忽视,认为事情已经叙述完了,不用再照应前文。其实,某些文章里照应开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着,尽管就是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如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在风中飘扬》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走过多少路,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男人?飞过多少大洋,白鸽才能安详地长眠沙漠?……所有的答案,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结尾处作者是这样照应开头:“最后请允许我仍以《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作结:高山能存多少年,直到变成沧海?人生能有多少年,直到明白尊重生命?……所有的答案,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这篇文章以歌词开头,以歌词结尾,无论是从文章的主旨还是从文章的结构乃至文采来看,都是亮丽的一笔,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7.4.  文体技巧(包含题目总数:2)

 

008780;   008800;   

 

7.4.1.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文章的写作贵在创新,写记叙文也不例外。读者,总是喜“新”厌“旧”,这就要求作者运用新思维探索出新路子,让作文以新的面貌出现,留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感觉。

作文创新有如下几种途径: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逆向思维

  曾有人形象地给新闻下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便是新闻。“狗咬人”是正常现象,人人皆知,没有写的价值;“人咬狗”是反常现象,前所未闻,新奇,具有新闻价值,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现象”,岂不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

   《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 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典作品,是因为它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 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 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 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 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 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

    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作文无定法,但必须有“法”可依,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探索、细心揣摩,作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并取得丰硕成果。

 

7.4.2.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说明文用来解释或说明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说明文主要是根据具体图表所写的文章。文章只传达图表中的信息,不涉及观点问题,不需要以理服人。

按图表写作文,首先要读懂图表,理解其包含的信息。为此目的,应注意三点:第一是读懂标题,明白图表的目的;第二是研究图表主题,理解各项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注意图表的说明或图例,以免误解。总之,对图表的研究要仔细,理解和判断要准确,不能草率做出决定,以免在文章内容方面丢分。

读懂图表之后,立即思考文章应表达的内容。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是作文写作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不可能长篇大论;其二是图表内容繁多,不可能一一说明,也不能写成枯燥无味的流水账。考虑取舍时,应注意总的趋势,概貌,相互关系,典型的例子或数据,抓住这些之后,其他的内容实际上也包含在其中,不必再提及。

文章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因题材的限制,变化太大也不可能。第一段必须说明图表的性质与目的,没有这一点,文章的主题难以突出。自然段的划分以清楚明了为原则,例如第一段谈图表的目的,其余自然段应当以所谈要点划分,最后一段可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不谈)。写作时的关键是每个要点谈完后,应给出例证,把该说地说完,然后再进入下一要点,不能不顾文章条理,把想到的内容随便乱放。

在语言方式上,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尽量避免反复使用某一句型。再并列情况较多时,设法采用连结词或关系词将零散的内容串在一起,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全文的思路可以用主题句,自然段,逻辑词等手法表明,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思路清晰,感到全文是个有机的整体。遇到众多雷同的词汇短语时,能变化的尽量变化,无力变化时可用句式变化弥补。

 

7.4.3.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形成了议论作文。议论作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手段,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观点的文章。其结构按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分为论点、论证、结论三部分,通称“三段式”。以下选择社会评论(或称短论)和文学评论两种类型进行模式化学习。

社会评论模式

    社会评论是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或短论、小评论的统称。社会评论对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评述,要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担当读者的思想生活顾问。选材要求“大中取小”,也就是从较大的社会政治和思想现象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经过分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含义,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

【开头】(1)叙述现象或者引用材料——大中取小。要有所强调,即突出与论点有关的部分。(2)引出论点——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

【中间】(1)分析法为主。围绕现象材料进行分析。一般分为二个以上方面,即“为什么”、“怎么样”。(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反证法。注意:以上方法常常仅取一个(甚至只用喻证法)就可以。(3)联系现实和自身,发挥意义——小中见大。

【结尾】概括重申论点,发出感慨。

    社会评论和规范段在中间论证方法上基本上相同。

文学评论模式

    文学评论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以及文学理论批评)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中,有可能出现的也只是对具体作品进行评论。学生所写评论的理论都是社会化的,如内容、思想、人物和意义等,或者是一般写作技巧,如结构、语言和形象等。高考作文中还未出现文学评论,但是平时的教学作文有这方面的训练题,因此要有备无患。这里提供一种模式:

【开头】(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 容:一是题材,二是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一般分为两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 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

 

7.5.  话题作文(包含题目总数:1)

 

7.5.1.  何谓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就是针对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类事物,围绕一个中心范围一个话题,自由命题,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调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

 

7.5.2.  话题作文的特点

 

从材料中引出话题:

话题作文一般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而是由一则或多则材料引出,可以是事实文字材料,可以是寓言文字材料,可以是图形、图画、漫画、图表材料,可以是一则或一组材料引出一个话题,也可以是一则或一组材料引出多个话题。                                                                                                              

 

由话题引发作文:

话题作文不像其他给材料作文那样紧扣材料,而是由话题引发作文,考生不必囿于材料,而是着眼于与话题相关的其他内容。1998年以前,人们通常把高考材料作文的写法比作“带着镣铐跳舞”,意为考生的作文应受到材料的种种限制和约束。而1999年以后的高考话题作文,犹若卫星发射架,考生可以从这个发射架上发射自己的卫星。也就是说,1998年以前高考材料作文对考生的约束和限制比较多,而话题作文很宽泛,解除了“镣铐”,考生可以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和特长。当然,话题作文并不是一点约束和限制都没有,也有一点,这就是考生的作文应与话题有关。考生的作文一旦脱离了规定的话题,就像卫星脱离了规定的轨道,便是离题之作,不符合要求。                                                                        

 

关注热点和焦点:

1998年以前的高考作文,命题者一般是回避热点和焦点,而1999年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者关注并追踪热点和焦点,关注当代社会与人生。近两年高考话题作文体现了三新: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比如,1999年高考话题作文材料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又被认为是21世纪的核心科学;2000年春季京皖高考作文话题是世纪之交人们所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科技问题;200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话题也是当今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1年高考是针对“诚信丢弃”的话题写作,这一话题带有很强的纠正时弊的特点,是倍受社会关注的。                                                                             

 

话题的范围宽泛:

话题作文的选材范围广,写作灵活性大,考生有很大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只要不脱离作文试题所给的话题都行。                                                                                                      

 

文体不限:

高考话题作文对文体的要求由“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发展到“文体不限”,也可以写诗歌。比如2000年全国高考话题作文允许考生写诗歌,这在高考史上还是第一次。对文体的放宽有益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也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定位灵活:

1998年以前的高考作文大都是定位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表现现实生活,定位于“语文”学科的小圈子。而近两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突破了传统的定势,以现实为轴心,大都定位于未来;以“语文”学科为轴心,辐射到各个学科和广泛的领域,特别注意了学科的迁移与渗透,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新思维。       

 

7.5.3.  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从作文的角度看,实话实说就是话题作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大可引进实话实说的机制。话题作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写作主体放在突出的地位,围绕一个话题,学生可以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三自”政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

首先,提倡民主意识,写自己最想写的。“实话实说”只是提供一个大的话题,至于具体说什么,崔永元不会干涉。话题作文亦是。

其次,创设人文情境,写原本写不出来的。崔永元“实话实说”创设的现场情境是宽松和谐、完全自然状态的。这是崔永元人文关怀理念在录制现场的最好注脚,话题作文中蕴含的主体性关怀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写作主体在完全自然的松弛状态下,在教师根据话题创设的特定情境下,其主体意识得到空前解放。“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朱自清先生在前往荷塘的小煤屑路上,写下的这段文字为话题作文开辟了一条蹊径,即只要有特定的情境,原本写不出来的,不想写或不敢写的,都有可能流诸笔端,成为绝妙的文字。

最后要记着了解社会最新动态,写立意深刻的。

 

7.6.  优秀作文评析(包含题目总数:1)

 

7.6.1.  话题一

 

7.6.1.1.  材料

 

富人和渔夫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问:“你为什么不工作而要浪费时间?”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工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事业、汽车和房子。”渔夫又问:“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富人再答:“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渔夫反问:“那么我现在在干什么?”

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请以“渔夫与富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6.1.2.  材料评说

 

这类材料作文重点应在立意上下功夫,立意确定了,文章才有了灵魂。

一、从渔夫的角度立意:

  • 社会的进步少不了“富人”的工作,而渔夫无所事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 渔夫是聪明的,他懂得实现目的的最佳途径,懂得享受生活。
  • 渔夫对自己将来的人生茫然无知,他虽然意识到了,但没有去探索。
  •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渔夫是一种消极的洒脱——知足者常乐。
  • 我们要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份自由的心情。
  • 渔夫虽然家境不好,但他还能拥有—份悠然、—份自得。
  • 贫穷,但不能失去做人的尊严。
  • 渔夫本就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富人工作、赚钱,成就事业,买汽车与房子后,同样还是来到夏威夷海滩晒太阳。没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盛名与财富。让我们像渔夫那样心胸更开阔一些,私欲更淡泊一些,活得也更洒脱,更快乐一些。

二、从富人的角度立意:

1、人的一生在于奋斗,在奋斗中求快乐。

2、社会的进步离不了“富人”的贡献,当今社会“富人”多了,这是可喜的现象。

3、其实,“富人”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些。

4、意识到自己对人生的无知,努力充实自己,探索人生,这其中的过程也是值得回味的。

三、富人和穷人综合起来立意:

  • 我们不做“富人”和“渔夫”,因为人生不是度假。
  • 钱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友谊、爱情、青春都不是钱可以买到的。
  • 一份美好,一份鼓励。两个都不贫穷的人难道不应躺在同一片海滩上晒太阳吗?
  • 渔夫选择悠闲度日,富人欣赏奋斗过活,渔夫没有错,富人也没有错。

 

7.6.1.3.  范文评赏一

 

望生塔上的歌(续三则)

上海  顾术理

如何而来,如何而去。

有一则故事:一只挨饿的狐狸,一日忽然发现一个长满葡萄的园子,欲进入其中饱餐一顿。无奈园子周围栅栏又高又窄,狐狸身宽体胖进不去,只得不饮不食三天,终于勉强钻入。美餐过后,感到万分惬意,兴高采烈地欲钻出园外,却又忘记身子仍是太丰腴,只得又不饮不食三天而钻出。结果与进园之前一样,依然是饥肠辘辘。

    ——如何而来,如何而去。

    又岂只是进园偷食葡萄的狐狸?

    渔夫本在沙滩上晒太阳,若是按富人的说法去工作、赚钱、成就事业、买汽车与房子后,同样还是来到夏威夷海滩上晒太阳。如何而来,如何而去。与上面那则故事竟是出奇地相似。

    女娲用泥土造人,我们死后又被埋葬入土——从土里来,回土里去;我们赤裸裸地降临于人世,又在几十年后孑然而去——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人又何尝不是如何而来,如何而去?

    我们这样来了,我们又这样去了,或许如雪泥鸿爪,不着一丝痕迹。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盛名与财富。

    这不是一种消极,这只是让我们心胸更开阔一些,私欲更淡泊一些,活得也更洒脱、更快乐一些的说法。

    你选择你,我选择我。

    还是一则故事:有这样一群菜鸭,它们中的大部分在春季中过着悠然自得的嬉水生活。然而其中有一只叫“小灰”的,不愿意如此碌碌无为。它除了每天早晨晨跑,做早操以外,还学习电脑、外语和文学。功夫不负有心鸭,终有一日,它学成了,——秋季也到了。其他的菜鸭都被装入笼子送进屠宰场,小灰虽然尽力逃跑,却终难逃厄运。当它被放上菜板时,屠宰场的师傅说:“菜鸭便是菜鸭,这就是你们的命运!”小灰升上天堂后,颇为自己一生勤学却仍与虚度年华的其他众鸭殊途同归的遭遇而忿然不平。有一只老鸭告诉它:“如何度过一生,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那没有对错之分。悠闲过一生没错,勤奋过一生也没错。”

    ——你选择你的一生,我选择我的一生,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

    渔夫选择悠闲度日,富人欣赏奋斗过活,渔夫没有错,富人也没有错。

    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张八十年的车票,可以乘这趟车,也可以乘那趟车,甚至可以原地休息。八十年后,所有车票全部作废,我们也尽归尘土。纵使在历史长河中划出一道绚烂光芒,也难以照耀千古。

    选择平和安逸的人生,或是选择波澜壮阔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好,我们不必后悔,因为我们活着自己的生活。

一位台湾作家曾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晚上他走在台北某条街上,向一个乞丐面前的碗里放了几元钱。旁边就有路人对他说:“别给他,这一带的乞丐都是假的,晚上沿街乞讨,白天就出入豪华酒店。”他却说:“乞丐没有什么真假,即使是家财万贯,但他把手伸出来那一刻,他就是穷人了,就值得同情与可怜;相反,一个穷人如果有了‘富’的心情,他便是富人了。”

    ——有时候,贫亦是富,富亦是贫,关键看你是怎样的心情。

    一个人可以称得上贫,并不在于他的生活困苦,而在于他面对困苦失去了人的尊严;一个人可以称得上富,也并不在于他的财富累积,而是在于他面对财产还能保持人的感情。

    渔夫虽然家境不佳,但他还能拥有一份悠然,一份自得,因此他不贫穷;富人虽然“财”高八斗,但他还对他人保持一份关心,一份鼓励,因此他也不贫穷。两个都不贫穷的人难道不应躺在同一片海滩上晒太阳吗?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是一只鸟笼,在一生中网罗自己想得到的各种鸟类。其实我们都是一只鸟,飞进一个又一个自己想用来关住自己的鸟笼。这些鸟笼,有的叫“名”,有的叫“利”,有的叫“财”,有的叫“权”,有的叫“头衔”等等。有时我们耗尽一生,赢得了整个世界,却输掉了自己,我们到底算得还算失,算贫还算富呢?

    生命就如一个圆环,它中空而有残缺,却又首尾相衔不失圆满。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贫或富,保持一份自由的心情,活着自己,活着自己的生活。

望生塔上的歌依然唱着,愈来愈近,愈来愈真切……

 

 

评析:

《望生塔上的歌(续三则)》包括三篇杂感,其一《如何而来,如何而去》,用进园偷食葡萄的狐狸的故事开头,然后拿渔夫和富人的故事与之类比,接着又用女娲以泥土造人、我们死后又被埋葬入土进行佐证。有力地证明了“如何而来,如何而去”的观点,进而指出:“这不是一种消极,这只是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一些,私欲更淡泊一些,活得也更洒脱、更快乐一些”。其二《你选择你,我选择我》用菜鸭小灰的故事开头引出“渔夫没有错、富人也没有错”的观点,然后用“每个人一生可以乘这趟车,也可以乘那趟车,甚至可以原地休息”,形象地说明人的一生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不必后悔。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其三《贫亦是富,富亦是贫》以台湾作家曾记过的一件事开头引出“贫亦是富,富亦是贫”的观点,然后分析渔夫和富人,指出他们都不贫穷。接着用喻证法指出有的人耗尽一生,赢得了整个世界,却输掉自己。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有缺有圆,关键是要保持一份自由的心情。

 

 

7.6.1.4.  范文评赏二

 

小眼看钱

四川  吴谣谣

    作文课,老师说一类作文就是第一段引故事,第二段引名言、提论点,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那好,我先把故事引出来。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是共产时期,此时还有贫富差距),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问:“你为什么不工作而要浪费时间?”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工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事业、汽车和房子。”渔夫又问:“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富人再答:“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渔夫反问:“那么我现在在干什么?”

    请别烦,我还没说完呢。现在应该提论点了。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在书中诚恳地写道:“我一直在用青春换取更大面额的钞票(大概是这么的吧)。”可见,钱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友谊、爱情还有青春都不是钱可以买到的。

    写到这儿,应该有了些一等作文的影子了,不料,猛地想起这可是新概念作文的考场,那我要说点真话。

    我其实特别喜欢钱,说不上爱财如命,至少也决心为钱奋斗终生。

    我的目标是——没有蛀牙!说实话是战地记者,有两个原因:其一,美国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我颇受了点儿刺激;其二,内部消息说战地记者挺有钱。我爱钱不是一天两天了,好像刚出生就被套进了钱眼儿里。

    当别的小孩儿只会拿着硬币乱扔的时候,我已经有两个储钱罐了。再大一点儿,小学三年级,我到公园门口卖花儿。再大一点儿,上了中学,卖玫瑰,卖充气沙发,还卖三明治雪糕。

虽然一分钱没挣到,反而每次都赔,但至少可以看出我从小就爱钱,有挣钱的意识。

     我不敢苟同“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论调。没钱的人有两种:一种像我这样,没钱,想得钱;一种像渔夫,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消极洒脱。也许渔夫会想:你富人辛苦一辈子,到头来和我一样,而且难保你哪一天看道琼斯指数狂跌,不会心肌梗塞倒地身亡。尽管我的日子清贫,可是我有阳光、海水和空气,你有的只是汽车里带汽油味的空气、摩天大楼反射的亮光和你的臭洗脚水。古人说得好,“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这没错。既然满足于阳光、海水、空气,那干嘛不回到蒙昧社会,水质还更洁净呢。其实你是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钞票带来的快感,直接或间接。

    三毛有句话,大意是:千百次地对妻子说我爱你也比不上奉上一个月薪水实在。要是书在文革中出版,一定有红卫兵跳出来说:“三毛是走资派。”就是现在——市场经济时期也有人说三毛的爱情观不纯洁。我说,这只是人性的真实表露罢了,我相信,从货币交易代替物物交易起,人们骨子里就是爱钱的,正如从有人类起就有爱情(亚当和夏娃)一样,它不会消失,只待人们慢慢地认识。

    你有权说,我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平奋斗终生,是当老师,是当工程师。可这些都不要吃饭了吗?至少,你要有饭吃,有衣穿,这不要钱吗?我们要有钱才能生活。北京人说“有钱就是爷”,要改成“有钱就是人”才准确。

    再回过头说富人,很有可能他会因为用脑过度,谢了顶,花了眼,还可能真的就心肌梗塞了,也许他一生也享受不了多少阳光,也许他正迎着摩天大楼反射的亮光为生意场的失利焦躁地想跳楼。但是临死前,他能够说我奋斗过了,我很有钱。

    “奋斗”于我们,就如同“飞蛾扑火”、“头破血流”似的,于强者就像吃饭要用筷子一样理所当然,这便是渔夫和富人的不同。

    吃惊“奋斗”的力量,居然我糊里糊涂、絮絮叨叨、乱七八糟涂鸦了五六页了。只有一个念头,这次丢人丢大了,赶紧打住。

    好,结尾了。

    那么——我爱钱!

 

评析:

《小眼看钱》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阐明了商品经济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钱,而钱是靠奋斗、靠汗水得来的这一浅显的道理,从而指出渔夫和富人的不同在于:渔夫不想奋斗,而富人将奋斗看成理所当然。本文的最大特点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如唠家常,以小见大,只是有些地方随意性较大。

 

7.6.1.5.  范文评赏三

 

因为人生不是度假

江苏  邵  吉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子。”“那么有了钱又能干什么?”渔夫不明白。“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那么,我现在又在干什么?”渔夫说。

    这是渔夫和富人之间的一次对话。可以肯定一点,社会的进步少不了“富人”的工作,而渔夫无所事事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并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今社会,“富人”占了多数,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读罢掩卷,总觉得渔夫的话颇有闪光点,而故事的寓意显然也不在于此,那么,且看下去。

    “富人”是个实干家,他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他抓住每分每秒去赚钱,而赚钱的最终目的——按照“富人”的说法——就是去海滩度假。“渔夫”则很懒,他宁可躺着晒太阳也不去工作,然而他做到了“富人”梦想做到的事——他天天在海滩度假。

    由此看来,故事告诉我们:“渔夫”是聪明的,他懂得实现目的的最佳途径,懂得享受生活,而“富人”就要相形见绌了。

    但还是不对,故事中确实有这样的意味,可这算什么新概念呢?那么,再往下看。

    “富人”有很明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工作,赚钱,海滩度假。进而一想,却觉得很模糊,“海滩度假”似乎不算太奢侈,低档些的如“渔夫”,轻而易举便可以做到,高档些的,相信以富人的实力也不难办到,怎么会成为富人工作赚钱的最终目的呢?于是问题的症结就出现了,其实“富人”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些;并且很可悲,关于这一点他还没有意识到。“渔夫”相比之下好一些,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有解决。

    引申到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故事是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生观的问题。

    不妨先讲一个故事。学生某甲,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热爱学习,小学起就一直是三好生,后来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初中,然后是省重点高中,之后是名牌大学,之后考了研究生,先硕士生,后博士生。当他成为博士的时候,他茫然了。一个个更高的学位成为他学习、奋斗的目标,然而有一天,他似乎已经到达了他人生的巅峰,他不知道下一步还能做些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过去究竟做一些什么,他的眼前是一片空白,于是当天晚上,他自杀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其实与开头故事里的“渔夫”和“富人”很相似,都是对自己将来的人生茫然无知。不过一个意识到了,他自杀了;一个也意识到了,他活着,但没有去探索;还有一个,根本没有意识到。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他深刻地明白当时群众的麻木而无可救药。从某种角度讲,群众的麻木正源于对人生的无知。现在我也借用这句话,希冀唤醒那些浑浑噩噩不知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其实只要意识到自己对人生的无知,努力充实自己,探索人生,不必一定要获得答案,即便没有,这其中的过程也富于人生的哲理与答案。

    我们当然不做那个某甲,我们没有自杀的勇气,但也绝不做“富人”和“渔夫”,因为人生不是度假。

 

评析:

《因为人生不是度假》这篇文章步步深入,处处伏笔,最后水到渠成。作者的观点脱颖而出: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努力充实自己,探索人生,而探索的过程也富于人生的哲理与答案。我们既不做富人,也不学渔夫,因为人生不是度假,这充分显示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6.2.  话题二

 

7.6.2.1.  材料

 

缺失

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而不足和缺憾倒是绝对的。有人说缺憾也是一种美,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它。也有人说缺憾使人们和机遇擦肩而过。

请以“缺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7.6.2.2.  材料评说

 

审题:

“缺失”可以理解为:缺点、差别及遗憾,但不是弱点、毛病。本话题的目的是如何面对缺失,而不是“什么是缺失”。

立意:

每个人对缺失的看法不同,或认为是一种美,或认为是一种“恶”。凡是与“缺失”有关的都不算跑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个题目可以有如下的立意参考:

  • 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将与成功无缘。
  • 凡事得过且过,不善于动脑是人的致命弱点。
  • 缺憾也是一种美。(如:维纳斯)
  •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万丈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 人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 有缺点,仍有美丽的一面。
  • 过分的夸奖也会产生遗憾。
  • 在褒奖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
  • 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出差距,增强自己的危机感。
  • 要用不断的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 追求完美是一个悲剧。
  • 学习成绩不可能各科都优秀。
  • 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人,不能一碗水看到底。

 

7.6.2.3.  范文赏析一

 

有缺口的花瓶

辽宁 孙茜

曾几何时,街市的一隅拥有了一家小小的书店,静静的,为满街的繁华增添了一丝学子的气息。曾几何时,我常常辗转于校园与书店之间。

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书店,摆设上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但走进后总会给我一丝淡淡的郁闷与哀愁。店主人是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常常凝视于一方而忘记了照看小店。像天下所有深沉的女孩一样,她的桌上常摆有一束清雅的干花,花的气息弥漫着书店的每个角落。可令我好奇、与这淡雅与清幽极不相配的是,美丽女孩怜爱呵护着的竟是一个残缺一角的花瓶。

我不禁打量起这书店,竟发现架上摆着的,净是刘墉、林清玄的散文,或是李清照、李商隐的诗句。我开始猜测起女孩开店的目的,但我始终压抑着心中的那份好奇,不断带着从众多散文中挑选出的一本,出入于书店,只是每次总好奇地望一眼那缺角的玻璃瓶……

我终于读懂了刘墉的超脱,李商隐的忧愁,却依然解不开这缺角花瓶的谜。

有一天,我打趣地问女孩:“为什么用这个缺角的花瓶装花呢?是不是太小气?”“不,不!”女孩淡淡地说,“我喜欢每天都能望见这花瓶的缺口,它让我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的弱点,是怎么努力地无法弥补的。”

“可是,只要我们努力……”我想反驳她,女孩却悲哀地摇摇头。

我不知道她的命运如何,受过多重的打击,我只知道她已经学会李清照悲哀的思考方式,我无言以对,也无法理解,毕竟我还年轻,我依然用无比的信心去做我的好学生,年轻的心让我相信我的“玻璃瓶”是完美的,即使不完美,我也要敢于拼补,我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然而,厄运还是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不能去上学,而是需要躺在医院死白死白的床单上。想到昔日的荣耀和光环都要离我而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那只缺口花瓶的寓意,也许人生真的是一只缺口的花瓶吧……

大病初愈,我跌跌撞撞地来到那小书店,女孩见我惨白的脸色,连忙收起那只缺口花瓶。

“不用了,其实我只是想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说完我又踉跄地离开了小书店。

我胆战心惊地投入到学习中,也许是好胜心强,加上同学老师的帮助,我又回到了原位,荣耀和欢笑包围着的我早把那缺口花瓶的寓意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又一次走进小书店,女孩桌角的花瓶竟不缺口了,我兴奋极了:“你看,世界上总有完美的花瓶,我们的缺陷也总是会有方法弥补的。”

女孩无语,只是默默地将花瓶转个角度,那缺口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完美中的败笔。

“缺口总是缺口,改个角度你还是会看到它。”女孩无奈地笑了笑。

“可是,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啊,若每个人都有一个有缺口的花瓶,但我们仍有美丽的一面可以展现,何必在乎一个缺口。”

“没用的。”女孩悲哀地说,“谢谢你,我不久要将书店盘出去,我要离开了。”

怀着失落的心,看着小书店从街角消失。从此,每每经过街角,我总要凝望一回,每每看到花瓶总想找它的缺口,好像,要找回失去的东西一样……

一晚,凝视窗外,突然想起缺口花瓶的事,我突然醒悟:“其实上帝创造我们时,就给我们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缺口的玻璃花瓶,人生本身就是在不断展现自我与修饰掩盖自己的缺陷中度过,因此才有了自我,人生才更加充实。可惜,很多时候我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多人都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一生,譬如,以前的我,譬如,那个女孩……

猛然抬起头,今夜的月亮好像一个有缺口的花瓶……

 

评析:

言简意丰——《有缺口的花瓶》含义深刻,文笔平实,如一束素色的花朵,淡雅、清幽。一只“有缺口的花瓶”贯穿始终,从不同层次,使人感悟到:人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缺口,仍有美丽的一面可展现,富有哲理。故事在一个中学生与开书店的女孩子之间展开,情节就围绕一只缺口花瓶的前后几次对话,非常含蓄地表现了两个青年人的思想距离。女孩为什么离开书店?留下悬念。“我”却从“有缺口的花瓶”中得到启迪。

 

 

7.6.2.4.  范文赏析二

 

缺口

甘肃  白云霞

天气热了。

    套上短裙,我不知道该穿哪双鞋。这是条印着轻淡碎花的刚刚及膝的无袖的短裙,最好有双白凉鞋。

    可我没有。

    于是,我穿了双蓝布鞋。

 

热闹的大街上。

    吮着可乐,我数着还有多少人会穿曳地长裙。那种很飘逸很流畅很有垂感的古典长裙,最好在腰际有条细带子。

    结果没有。

    于是,我买了条短裤。

 

疯狂的摇滚乐中。

    安静地坐着,看身旁的他兴奋地跟台上的乐手一起又吼又叫。我喜欢那种干净简单又清爽新鲜的音乐,最好带点俏皮味道。

    他不喜欢。

    于是,我陪他听整晚的摇滚音乐会。

 

流行编织。

    望着纤细的线在一双双修长的手中翻腾跳跃,渐渐变成一根根漂亮的手链,我羡慕地叹气。如果有那种只用一根线,最好收紧后永远不从手腕上摘下的手链。

    没人会编。

    于是,我买了一大把丝线挂在墙上。

 

秋天来了。

    一堆堆的苹果快乐地等待咀嚼。我不喜欢这种光亮美好的水果,太过瑰丽的东西总蕴着深深的忧郁。我喜欢柠檬,那种酸酸的欢喜从齿间颊边溢出芬芳,最好在夏日明朗的午后吃。

    只有苹果。

    于是,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缺口。

    缺口的苹果。

    缺口的美丽的苹果。

    缺口的锈成了深色的苹果。

    缺口的美丽锈成了深色的苹果。

 

缺口。

    生活的缺口。

    缺口的生活。

 

我可以买一双白凉鞋。

    我可以买一条长裙子。

    我可以不去听摇滚乐。

    我可以自己设计手链。

    我可以把苹果全扔掉。

  可是,仍有缺口。

    因为我的心,无意间被他拈走了一块楔子。

B    版

    广场上。

    风散开了斗篷,影子弥漫得到处都是。冬天,开始在人们的衣服上呵出它的名字。云是天的窗,而雪,是最薄的玻璃。我渴望那冰凉的小花绽开六瓣的朵儿。

    只是,浓雾拉上了窗帘。

    于是,我戴上了帽子。

 

小桥边。

    夜潮湿的鼻子,呼出一团团的黑,像油墨,只在远远的一角上描着淡淡的半个月亮。我感觉河水吟唱的澄澈,冲得淡这稀薄的寂静。

    然而,耳朵窒息了声音。

    于是,我打开了手电。

 

大树旁。

    阳光躲在叶子下面,碎成镂花的阴。燕子被雨的气息追逐着,懵懵地滑翔。我想像大团花伞的体贴,那种柔湿里努力撑起的温暖。

    不过,闪电撕破了安全。

    于是,我关上了窗户。

 

沙发里。

    电视疲倦地换了一副又一副面孔,全都是没有灵魂的标本。台钟麻木地踏过时间的每一寸领土。我只想守着缸里的小鱼,不必去裹紧黎明的冷漠。

    也许,世界是静止的,

    流去的,是我们。

 

秋来了。

    一堆堆的苹果等待着咀嚼。光亮的红,完美的颜色,瑰丽得让人哀伤。我喜欢柠檬,那种酸酸的欢喜从唇边齿间溢出芬芳。

    可惜,

    只有苹果。

 于是,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缺口。

    缺口的苹果。

    缺口的美丽的苹果。

    缺口的锈成了深色的苹果。

    缺口的美丽锈成了深色的苹果。

 

缺口。

    生活的缺口。

    缺口的生活。

    我可以去纳木错看雪。

    我可以去钱塘江听潮。

    我可以去寄畅园赏雨。

    我可以忽略时间推移。

    我可以把苹果全扔掉。

 

可是,

    仍有缺口。

    因为我的心,被他无意间拈走了一块楔子。

 

后记:写《缺口》时心并不安静,只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机会。而任何事一旦加入了“机会”的因素,就变得汹涌、激动,乃至不理智。竞争原本就是热烈的追逐,它的冷静只在于说“不”的刹那。很想像同伴那样,费尽心血去写,去捕捉机会。然而我知道,文章其实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是需要共鸣和应和的。所以,三毛有一句话实在可爱:“凡事只求不负我心”。

    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快乐绵延的动力。

评析:

《缺口》是一篇散文,捕捉的是自己的一个精致的心灵感觉,表达得富有诗情画意,句子、文字、细节都很讲究,且自然真切,富于意境。这篇散文从语言、结构、立意、意境等角度看都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但这种文章对语言的运用要求很高,而且有时需要大量的推敲,耗时耗力。而考场上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考场上不要轻易效仿,但如果你对语言文字的驾御能力很强不妨试一试,你的成绩定会有大幅度提高。这篇文章美中不足是有些晦涩。

 

 

7.6.3.  话题三

 

7.6.3.1.  材料

 

惜时

董必武有《题〈中学生〉杂志》诗:“学如逆水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今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光阴”。这首诗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甚至要用秒来计算。

请以“珍惜时间”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不超过1000字。

 

7.6.3.2.  材料评说

 

审题:

“珍惜时间”是一个老话题,几乎没什么新的立意可写,写不好就容易落入窠臼,所以,写作的选材和立意很重要。而且要求写成一篇讲演稿,所以,语言一定要朗朗上口,必须多用口语,尽量要押韵,举例不要太深奥,必须简洁明快,因为听时的理解会有所下降。内容要充实、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能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而且还要接近口语。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选用名人惜时名言,选取名人惜时的成功事例,联系现实生活中浪费光阴的反面例子;为了感染听者的气氛,可采用排比句增强语势

立意:

正面写的东西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多选用一些反面的例子,这样更让人警醒。也可以写一个浪费时间的人,事业或学业失败后的心理剖析,是个很新的立意。

 

7.6.3.3.  范文赏析一

 

与时间一起启航

山东 张晶

岁月如潮水,一天天地向前奔涌。它没有黄河怒吼冲天的气势,也没有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它只是伴着时钟永不停歇的“滴答”声淡然流逝。潮水不复回,时间也永不转身倒行。它只是与你匆匆地擦肩而过,便再也寻不到了。

也许,时间就像一位旅人,正是由于相聚的短暂,才让人发出了“时间你慢些走”的呐喊;也许,正是由于时间的永不停歇,才让人有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名言;也许正是由于时间的飞逝无情,才让人懂得了“老大徒伤悲”的遗憾……正是由于这一切的一切,才让我们明白了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生命之舟要和时间一起启航扬帆的道理。

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任何一位取得成就的人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驾驭了时间。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三千多项发明,他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刻苦钻研,才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研究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终于攻克难关,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当然,在这些成功者的欢乐背后,还有不计其数的失败者的眼泪、痛苦甚至生命。他们虽然也在时间隧道中疾驰,但无法避免的,能登上成功之巅的毕竟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人。但,就算他们的一生以失败告终,他们毕竟也和时间一起奔驰过,也算是时间的主人。由此可见,人生在世,几度春秋,忙碌一生与时间赛跑的人,能为青史留名的尚没有几个,更何况那些慵慵懒懒、任凭时间匆匆而过永不奋起的人,他们又会获得怎样的“成功”?其实,时间就像是人生中的一笔固定资产,它的利用程度决定了这个人成功的几率。尽管如此,却仍有一些人似乎忘记了时间是什么。他希望整天把自己关在空调屋里吃鱼翅、品熊掌,任时间在自己这无聊的一举一动中悄然飞逝。他们的生活就犹如桌子上的一摊油腻,擦去了便不再留下任何痕迹。还有的人乐于把自己浸在红玫瑰的花香中,津津有味地品尝爱情的酸甜苦辣,空耗着自己的时间与青春,最终也没能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也许他们的一生对自己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但对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并不能激起长河中的一丝波澜。

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又该怎样去面对时间这位公正的老人呢?蓦然回首十几年的岁月,你会发现,时间在不停的飞逝中塑造着全新的你,而你也在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时间:也许你曾与时间一同奔驰,在时间的鞭策下享受成功,并在同时间的赛跑中累得满头大汗;也许你曾把时间抛弃,虚掷了一寸寸的光阴,任其无言地在你周围游荡而从不奋起,最终尝到了失败的痛苦滋味。但无论怎样,那已成为永不再现的过去,我们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不要害怕时间的无情,也不要感慨时间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岁月光阴,踏着奋起的节拍乘风破浪,让生命之舟与时间一起扬帆远航!

 

评析:

《与时间一起启航》从时间与流水同样去而无返的角度,启示读者珍惜分秒,并批评浪费时间就是虚度生命,在论述过程中避免绝对化进行辩证分析。用爱迪生的三千多项发明和陈景润攻克数学难关的事实,说明他们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刻苦钻研,才取得成就。然后又指出成功者只是少数,多数人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毕竟和时间奔跑过,也算是时间的主人。这样论理全面,无隙可击。

这篇文章在语言组织上完全符合讲演稿的要求,语言铿锵有力,真是行云流水一样,很有号召力。

 

7.6.3.4.  范文赏析二

 

做时间的主人

山东   范文

生命是短暂的,因为它自从降生之时就遭受着时间的“盘剥”。时间就像是恣意的魔鬼,无情地“牵引”着生命一步步走向灭亡。但是,在时间面前,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为了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更大的潜能,人们常常与时间赛跑,争做时间的主人。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正是凭着这种“挤”的精神,鲁迅先生才得以在短暂的生命里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文化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命仅仅延续了五十几个年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文学巨著《人间喜剧》,其中作品多达九十多部!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有两千多项发明,他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与伟人们的天赋息息相关,但是,假如这些人是不懂得把握时间的人,他们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时间压制不了勤奋者的天才,在这些人面前,它的魔法无处施展,而只能俯首称臣,甘拜下风。

  历史造就了一批如此优秀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光照千古。我们这些跨世纪的青年,要想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应当汲取前人优良的传统,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每当我们谈及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时候,脸上总会充满自信的微笑,那是未来的憧憬。同学们编织的梦想都很美好:有的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有的想成为一名医生,致力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有的想当一名记者;还有的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理想只是美丽而缥缈的终点线,只有冲向终点的行动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行动,来源于惜时如金的人生态度,来源于对时间勇敢挑战的精神。

   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和时间进行勇敢的拼搏,只有这样,崇高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美梦才可成真。如果只是编织了美好的理想,却又整日懒懒散散,任由时间白白地从手中溜走,那么,即使你的天分再好,理想再美,最终也将一事无成。试想,假如不是对时间分秒必争,居里夫人还能发现当今核工业的重要原料——铀元素吗?假如牛顿不是整日泡在实验室里,他能归结出举世闻名的三大定律吗?假如没有千万个日夜的苦苦思索,华罗庚还能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名人吗?

  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想成为科学家,假如你想成为文学家,假如你想成为企业家……假如你想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的话,那么,请你珍视时间,力争做时间的主人吧!

 

评析:

《做时间的主人》呼吁人们居高临下,驾驭时间,合理地分配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叙述事例非常简洁,仅用二百个字就概括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一生的辉煌成就,并指出他们是把握住时间的人。而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的成就只用了三个反问句、一百三十个字加以概括,真可谓惜墨如金,有力地论述了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和时间拼搏的重要作用。

与前一篇作文一样,两位作者都注意到演讲稿的“可讲性”与“可听性”,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加强文章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或选取名人珍惜时光的语言和事例,给人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或联系自身自省,读来亲切感人,语言口语化,明白晓畅,文章多用整句,使节奏明快,铿锵有致;多用排比以增强语势;叙述则娓娓道来,入耳沁心。因此,尽管文章不足之处难免,但仍然是很成功的演讲稿。

 

7.6.4.  话题四

 

7.6.4.1.  材料

 

理解

人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社会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就是字典上所解释的“懂,了解”,而广义的理解则包含着“宽容、忍让”等多方面的内容。

请以“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1000字左右。

 

7.6.4.2.  材料评析

 

审题:

理解涉及的角度非常广泛,我们不能泛泛的谈,那样就会像是流水帐,没有个性,我们必须以一个小切口入手,这样我们才能论述得清楚、透彻。

立意:

理解为我们解除了哪些困难,我们把理解扩展到社会人群又会怎样,如果我们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我们应该怎样做,是坚持,是放弃。总之,文章的立意不要局限在几个人的理解上,应扩展到广义上的理解,和广泛的理解。

理解有哪些重要性,世界为什么需要理解?这就涉及了选材的问题。以下几个选题供参考:                                                                                                                                                                                                                                                                                                                                         

  • 父母与儿女之间也需要理解。
  • 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打交道,这需要理解。
  • 理解也是一种爱。
  • 帮助素不相识的人,也表现了对他人的理解。
  • 用我真挚的爱,在那“代沟”上架起一座理解的金桥。
  • 有些不理解源于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无声世界里,用理解浇灌的真情是那样动人。
  • 不理解会酿成不可预想的后果。
  • 只有理解才能天高地阔。
  • 无论什么事,只有设身处地去想,才能产生理解。
  • 学生和老师应该互相理解,进行心灵的沟通。

 

7.6.4.3.  范文赏析一

 

理解,让无声世界充满真情

 

在我的心里,一直闪动着这样一双眼睛:清澈的眼眸中闪亮着希望与憧憬,心灵的窗口真挚地呼唤着他人的理解。这是一个聋哑孩子的双眼,这是千万个聋哑孩子的心声!多少年来,“理解”一直被人们视做“懂”,“了解”的意思。然而,对于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来说,“理解”的内涵更加广博,并成为真情的体现。

初进聋哑学校,我讶异于苍穹之下残缺的生命何以如此之多!上帝创造万物,却没有使之皆臻于完美。所以,这些不幸孩子心灵深处的伤痕,就更需要用理解与真情来抚平。

的确,聋哑孩子是不幸的,每天醒来,听不见虫鸣,听不见鸟叫,默然清寂的岁月激不起任何斗志。然而,聋哑孩子又是幸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社会、家庭给予他们关爱、理解。他们渐渐明白:无声世界里充满了真情!

在市聋哑职业学校,我认识了这样一名老师,她深深地理解自己的学生,用青春、用汗水融化了孩子们原来冰冷的心灵,她就是该校文艺演出队的指导老师——张辉。1987年,张辉毕业于芜湖师范学校。当时,市聋哑学校向师范学校要一名律动课教师,学校推荐了品学兼优的张辉。接到通知时,张辉曾痛哭了一场。因为19岁的她,今后将整天同一群聋哑孩子打交道,她无法面对这个现实。理解与爱心考验着她,当她看到一位聋哑孩子的诗句——“我愿牺牲所有的荣华以换回声音,哪怕只是片刻的”时,她被打动了。聋哑孩子也有梦想,聋哑孩子更需要理解!

时光如水,一晃几年过去了。回忆起刚入校时的情景,张老师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她深情地告诉我:“刚来时,我不懂手语,便向老教师学。凭着年轻人的热情,白天、晚上、吃饭、睡觉,处处学,时时想,不久就掌握了手语。”作为律动课教师,备课尤其困难。为了让聋哑孩子们掌握节奏、感受音乐,张老师想了许多办法。她把搬来的大鼓放在地上,敲出节拍,好让孩子们通过地板的振动感知节奏。每当小演员们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每当大幕落下掌声四起之时,又有谁知道张辉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这样的事例的在聋哑学校里举不胜举。老师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照料起居,教授知识,甚至为他们筹集学费……这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理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忧愁烦恼。漫长的岁月中,聋哑孩子们体会到了老师的理解与真情,便也学着理解别人,关爱别人。教师节时,他们会编制串串美丽的风铃送给老师;节假日里,他们会带着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无声世界里,用理解浇灌的真情是那样动人!

是啊!有声世界固然美好,无声世界更显真情。朋友们,上帝给予聋哑孩子的生命如此“不凡”,要想快乐地延续它,也许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有真情,只要有理解,只要大家爱着他们,聋哑孩子就一定会走出心灵的阴影,一轮灿烂的朝阳将迎接他们!

评析:

《理解,让无声的世界充满真情》选材新颖,以点带面,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切之情。作者通过自己在聋哑学校认识的一位张老师的动人事例,说明了张老师为了聋哑孩子付出的巨大的代价。然后用“这样的事例在聋哑学校里举不胜举”,由点及面,写老师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照料起居,教授知识,甚至为他们筹集学费,“这一切都源于对孩子们的理解”。

 

7.6.4.4.  范文赏析二

 

理解,让人间更美好

安徽 丁启源

相信大家对“理解”这个词并不陌生,在字典中,它被解释为“懂,了解”。其实,它包含了许多方面。对知识、对社会、对国家等我们都要了解。而今天要讲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部厚厚的书。”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困难。但请相信,只要大家都努力去理解他人,我们就一定能让人间更美好。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括许多方面,也包含着很多内容:尊重、关心、宽容、以及爱。

作为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师生间的理解。有的老师不了解学生,不体谅学生的难处,经常因某学生考试没考好或某某同学违反了纪律而大发脾气,个别教师甚至还体罚学生。报纸上就曾报道过某学校的一位教师用教鞭敲一个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脑袋,结果那个可怜的同学被打成了脑震荡。这些不都是老师不理解学生的表现吗?这样的老师又怎能为人师表呢?

当然,我们对老师也不够理解。有些老师虽然批评我们,责备我们,但毕竟其初衷是好的。可我们却没有理解老师,不仅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产生逆反心理,埋怨老师,甚至采取一些报复手段。我们不理解那倾注着老师无限关爱的教诲,我们不理解老师育才心切的心情。这不正是我们不理解老师的表现吗?

总之,学生和老师应该相互理解,进行心灵的沟通。就让我们用理解去创造更融洽的师生关系吧!

离开老师,从学校回到家中,我们不难想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理解。虽然父母与我们朝夕相处,但有时也不能理解我们。他们把我们照顾得极周到。生活上,尽全力满足我们的要求,让我们穿好、吃好。为了让我们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对我们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然而,这极不符合我们这一代人想要自主、自立的心理。学习上,他们更为注意,作业要检查,考卷要亲自过目,更有甚者还查书包、偷看日记。这些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关隘,过了关,他们便和颜悦色;过不了关,就要大发雷霆。对这些,我们多想说:“父母啊,你们不理解我们!”

但,我们对父母又理解了多少呢?当我们灯下苦读时,他们陪伴至深夜,为了让我们不受干扰,他们连话也不敢大声说;当我们在学校上课,外面又下起雨时,他们打着伞来接我们,为了不让我们淋雨,他们任凭雨水沿着自己的鬓角流下;当我们茁壮成长时,他们买来滋补品给我们补充营养,而他们的两鬓已添上几缕银丝。对这些,我们读懂了多少?我们对父母又理解了多少呢?

实际上,我们和父母正站在那条神秘的“代沟”两岸。只有用理解去架起一座金桥,才能让两代人走到一起,展望更美好的明天。

展望明天,我们将涉足社会,去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打交道,这需要理解。只有社会成员们都相互理解、团结一心,为了全社会的目标各尽其职,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亲人间尚无法理解,要做到理解陌生人又谈何容易。有很多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诗圣杜甫发出的感人肺腑的呼号经常在我耳边回响,“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正体现了伟大诗人杜甫不忘天下贫苦人,及对他们的关心理解。而杜甫,也因此更加受人敬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老少皆知,广为称赞。雷锋帮助与他素不相识的人,不正表现了他对别人的理解吗?20世纪末的今天,一位河南母亲在失去儿子后认六个失足青年为子,帮助他们痛改前非,树立尊严和自信,直至成家立业,这难道不也是理解后引发的深深的爱吗?

理解这个词实际上最难懂,它的含义是那样的广泛、那样的深刻。我们只有共同努力,用真诚理解对方,才能让人间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

 

评析

《理解,让人间更美好》则从更广泛的角度阐述主题,他紧紧围绕着学生认识的过程即学校—家庭—社会展开。文章逐步深入,认识逐渐加深。有师生之间的理解,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有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文章另一个特点是各种句式运用自如,有反问,有设问而且两者交叉运用,使文章有张有弛,详略得当。这两篇作文,如果说前一篇是首独奏曲的话,这一篇就像是一部交响乐了。

 

7.6.5.  话题五

 

7.6.5.1.  材料

 

网络

信息时代,网络是一个大容量体系;在无声无息中,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取得最佳商机、新闻,加快信息的共享,让世界变得数字化,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所需的时间。

请以“网络”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6.5.2.  材料评析

 

审题:

网络似乎离我们很近,我们仔细检索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我们对网络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某种行为上。如:网上聊天、网上搜索材料、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所以我们不能写出一篇能真正体现网络特点的文章,我们只能以小见大,谈一些小事给你的感受或启发来入手,作到小切口,深挖掘。可以记叙自己网上的经历,可以评价上网行为得失,还可以介绍网络的有关知识。

立意:

本文的立意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对社会青年的影响,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等,当然,也可以展现一下网络上这个小社会的各种关系网。

但面对这个陌生的话题,主要还是如何选材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 写与网友聊天,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
  • 写自己通过网络如何查阅资料,获得信息。
  • 怎样通过网络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 获取信息应该有选择。
  • 不要接近不健康的网站。
  • 网上交友不能来者不拒。
  • 上网要注意眼睛保健。
  • 慎重对待网上游戏。
  • 不光能走进网络的虚拟世界,还要能够从这里走出来。

10、可以写网上购物、炒股。

11、如何利用学习软件。

12、如何搞好网上休闲(如听音乐、看电影、阅读报纸、杂志等)。

13、如何看待“网吧”。

  14、网络作为“第四媒介”与前三个媒介的对比。

 

7.6.5.3.  范文赏析一

 

1234567

上海  许思窈

我是网络的fans。

我喜欢在网上跟不同的人chat,在chatroom里,我的ID是123abc。我不是个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孩子,取那样一个名字只是因为它简单。

曾经有人说我是个简单的孩子。而现在,我却只能庆幸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种简单。

最近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陷于对往昔的回忆而浑然不觉,现在总是会在有意无意中拿身边的朋友跟以前的好朋友比较……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惊觉自己的变化,我已不再是简单的我。人长大了,很多东西都随之而改变,心里想的牵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前两天,收到Rae发给我的E-mail,她问我是不是还跟以前一样认为友情是所有感情里最可以说永远的。Rae是我初中时候最好的朋友,在那些长长短短的日子里,她曾经问我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是那一次用的是选择疑问句,当时我想都没想就说是友情,而她说的却是亲情。

记得Rae曾说亲情和友情比相对要牢固一些,因为至少还有那血缘存在着,不是那么轻易就改变得了的。我知道Rae的性格的安静的脾气造成了她和我看问题看感情时的不同。我总觉得,友情可以没有爱情的绚丽和激情,可以没有亲情一定要背负的责任和生活的担子,友情要简单很多单纯很多。

在念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尝试赞美友情,结果却直接引出了我的第一次作文不及格。那是我整个初中关于作文的最惨痛的记忆,却也让我明白,对于自己真正有感受的东西,要完完全全表述给别人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也是我没把握可以做得好的一桩事情。

如果你要我说出具体的一件事情让我懂得友情的可贵,我肯定是讲不出来的,如果你要我说出以前好朋友们的优点,我也是讲不出的,只能说人们是老好老好的人,顶多再加上他们很善良很可爱很重感情而已了。

我想,我永远不可能1234列出我跟朋友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永远不可能ABCD细数朋友们好在哪里,因为,我永远不可能用数字字母的简单客观但却无情的方式谈论我的朋友和他们带给我的感动。

小的时候,有一个很可爱的同学在语文课上造句:“许思窈像天上的小鸟一样无忧无虑。”那个时候,也真是那样,不用担心朋友,不用担心分别,只要1 + 1做做数学,ABCD念念英文就可以很开心地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都宁愿自己还是十年前那个傻兮兮的自己。但老实讲,我最喜欢也最眷恋的却是1998年5月也就是初三快要结束的时候。

Rae在信里讲她很喜欢初二的自己,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那么模糊。而我,却爱着初三的鲜明和精彩。虽然,以前我们也常常将友谊放在嘴边,却是直到那一刻才真正感受到朋友两个字的分量和它诠释的意义。

1998年真的是很灵的一年,有鲜明有精彩也有那种简单的美好。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太理想化了,有时候也会想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经得起考验,但两年后的今天,Rae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曾经的点点滴滴,老早的好朋友还能很轻易地读出我看上去很快乐的文章里面别人看不到的忧郁,我便放了心。我是个很容易满足的孩子。此时此刻,我的嘴边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虽然,在刚过去的一秒钟里我曾惊觉自己写的东西或许已经偏离主题很远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友情总归还在,朋友总归还在,一切还是这么的简单!

我的脑子里突然浮出了一个很漂亮的flash:1234……没有陌生人,世界上只有朋友。这是ICQ主页上的一个flash。ICQ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交友网站,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在那边认识的。

很多时候,交朋友真的就像1234567数数字一样简单,尤其是在网上,更加可以没有顾虑和担心。

儿时因简单而生出的快乐只能是我们记忆里的一件遥远的摆设,但幸好,我们还有朋友还有生活。让我们一道唱:

那年我们17岁,

爱情是我的一切,

朋友就是全世界。

Come on,baby.朋友就是全世界,一切就这么简单!

评析:

《1 2 3 4 5 6 7》这篇文章似山间清泉,汩汩流淌,清新、自然,坦诚地交待网上交友就像1 2 3 4 5 6 7数数那样简单,没有顾虑和担心。文章由自己是个网迷引出了自己网上名字是123abc,然后由Rae发给我的电子邮件,引出了我对初中生活片断的回忆;再由两年后的今天Rae依然清晰地记得同学之间的往事,指出“友情总归还在,朋友总归还在,一切还是这么的简单”。文章最后主题“朋友就是全世界,一切就这么简单”!一个乐观、豁然、健康、充实的中学生跃然纸上。

文章的题目是最引人注意的,题目的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胃口。文章的结尾也很新颖,虽是老套的总结全文全篇法,但却运用了形式活泼的诗歌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7.6.5.4.  范文赏析二

 

网络文化

湖南 胡三和

21世纪,信息的世纪,相信“网络”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真正知道网络的内涵的人可以说少得可怜。今天,网络诞生了,它成为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文明和文化。自然被人们所看中的不是纯粹的网络,而是网络文化。

何谓网络文化?它难以琢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看好了,打开心灵之窗,去体会那种无形胜有形的网络文化吧!

第一缕阳光射进了电脑房,网虫Happy爬起来,捋了捋乱七八糟的头发,睁开朦胧的眼睛看了看窗外,不禁大声喊道:“我——一只老鸟,对外宣布:今天是网虫Happy的解放日,网络空间任我行!”行人都以赞许疯子的眼光赞许他。

Happy冲向电脑,1打开电源,2输入password,3打开IE浏览器。搞定!于是Happy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眼中大放异彩,这是每个深爱网络文化的网虫共同的行为。淡淡的蓝天白云——windows 98开机画面,又唤醒了我的精神。冲进harvest搜索引擎,webzaip 2.0亲自出马down下了当日新闻,放着。这边下载,那边搜索,何乐而不为!听着disk飞转,真是一种享受。下一步打开ICQ,“checking”,找到我的虫友flucker,开始了谈话。

“flucker!HVGT(have a good time)!”

“不可能!会考失败。(:〈这个符号代表人的笑脸〉”

“算了,期中筐瓢。”(筐瓢为长沙方言,指“失误了”)

“伙计,彼此彼此,不管它,想开些。”

“网上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太多了,自己找吧,网络空间大得很,遍地黄金。”

“KR(keep relate)!”

“我知道,记住,心情好最重要。”

“See you later!”

于是心情开阔了许多,像十月的天气一样。一句“BBL(be back later)“挂断了ICQ。有一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就是不一样,有话就说,一吐而快,把烦恼抛开,再不提起。

逛“街”时间到了,Happy逛来逛去找着几个小东东,蛮可爱嘛!十只“小蚂蚁”爬两下便mission complete!试用一下,感到无比兴奋。下面美画工作室动工,装修一下背景吧!

望着新背景,一封一封地回电子邮件(即E-mail),感觉就是不一样。看着网友与报社的伊妹儿,喜怒哀乐纷纷涌上心头。把所有的积蓄在心中的感情发泄在纸上,心中得到了无比满足。

这就是网络文化,在无声无息中,获得大量信息,取得最佳的商机、新闻,加快信息的共享,让世界变得数字化;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间,直接与社会接触,体会到人气;它——网络文化,是所有感情共同的家园。

身处信息时代,不懂网络的人,最终将会被淘汰。网络大容量的体系,囊括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必不可少的关心,呵护,学习,交流,模拟着现实,所以它也被称为“虚拟的真实”。有它快捷的信息传送方式,加快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化不断地成熟,透过这个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

评析:

《网络文化》一文的作者别出心裁,通过网虫Happy一天的网上漫游,为我们展示了网络文化的风情,具体而形象地诠释了它的基本特征:张扬个性,充盈人气,让现实世界更广阔深邃,使地球空间瞬间缩小,人们的心灵无限拉近,因而成为人们共同的家园,文章语言清新、灵动,结构精巧,感情率真、自然。

本篇文章的优势之处就是没有简单的、枯燥的介绍网络的特点,而是以形象的漫游为载体使整个介绍性的文章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记叙文。这样,就做到了拿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实,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写作方式,当我们遇到较为陌生的话题时,我们可以用记叙一件形象的小事阐述抽象的话题。

 

7.6.6.  话题六

 

7.6.6.1.  材料

 

音乐

泰戈尔曾说:“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在那空白的深处。”音乐,究竟是什么?对于现代人而言,它是无聊的消遣,还是润滑剂和营养液?

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7.6.6.2.  材料评析

 

审题:

音乐,每天都围绕着每一个人,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对音乐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只需谈一下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看法就可以了,既然是自己的看法,那一定是独到的,也一定是吸引人的。音乐,表达了无法说出却又不可沉默的东西。正如艺术是感情的外形,语言的思想的外壳。其实,它不像喝茶喝酒,即使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乐盲”,也会从那一首《小芳》中得到共鸣;而那些大半生为了别人活得茫然的人,也会从阿炳的《闲居吟》中得到一丝慰藉,暂时摆脱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从那些汨汨流动的旋律中,你一定会得到一点高于生活本身的“满足感”,这就是音乐的妙处。

立意

这种文章的立意只要求新,千万切记不要大众化。

对于中学生而言,音乐更是不可缺少的零食,在疲劳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充满竞争的考场之外,它无疑成了一种润滑剂和营养液。

那么,如何就这一话题构思呢?

可以用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名为题,写出新颖、独到的对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贴近自己的实际生活,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一个故事,想表达的一种情绪,想抒发的一种情感。

关于话题作文,同学们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

首先,有些同学无视话题,自说自话。这类作文,既不是从原话题中引发出来的内容,也不是对原话题进行开拓,而是自说自话,将自己平时的一篇得意之作往上一搬。

其次,有的同学只会堆积材料,“克隆”话题。这类作文的特点是先“引用”一道话题,再解释一道“导语”,来来回回地重复一些枯燥乏味的关于“音乐”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体味,读来空洞无味。

再次,有些同学会牵扯话题,却信马由缰。这类作文的特点是提上一两句有关“音乐是什么”的概念,便以为扣清了题目,然后写下去的内容就与话题全不搭界了。

 

7.6.6.3.  范文赏析一

 

在音乐中寻觅

美,也许就在一遍遍伤感与叹息中滑过。

——自题

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我呆坐着。面前放着的,还是那空白的卷子。不经意间,窗外飘来了那动人而熟悉的旋律。“GO!GO!GO!”恹恹欲睡的我竟一下子挺直了身子。渐渐地,我不由得打起了节拍,仿佛我已经来到了法兰西,为亚平宁而疯狂……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站在了身后。我慌了,忙装出认真思索的样子,手心也沁出了汗,心中不断地祷告着上帝保佑,今天我平安无事!

妈妈终于走了,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却突然感到了一种悲哀。我在逃避,在装模作样,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不用说,我很忙,再没有时间去听喜欢的音乐,无法领略音乐中所饮食的浓浓的情。难道我会像许多现代人那样吗?永远都会很忙碌,而且,因为忙碌而忘了一切,真情、信任……我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委屈,眼圈渐渐红了,一种亮晶晶的液体充斥了整个眼眶……

“……岁月不改,真情不改……”那首《从头再来?》在耳边响起。“岁月不改,真情不改。”我若有所悟地念叨着。眼前,那一片漆黑的幕布突然间现出了一丝光明——真情不改,当一切漫漫遥远,只有永恒依然。我是深信这一点的,于是,深吸一口气,只是那团仿佛挥之不去的愁云还久久地盘旋在我心上。

我,爬上了全世界的屋顶,带着全部的清醒和一只酒瓶,也许很美吧,可如果只有酒瓶却没有了清醒,那又会怎么样呢?一种力量让我努力地思考着,仿佛一条快要窒息的鱼在寻找着氧气。我是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现实的残酷和梦想的美好无疑是对比鲜明,可不面对现实又怎么行呢?我所需要的,正是逆流而上,自囚于黑暗中的勇气呵!我想起了插秧的故事,“退步原也是向前”,也许很对,毕竟,我首先要为了“生存”而努力,接下来,才是考虑“生活”的时候。

推开窗,阳光水一般地滑过窗帘,落在地上,荡开了一片灿烂。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就蕴藏在生活中,我相信。那几个平凡的字,足够我去领略了。

我 / 爬上全世界的屋顶 / 带着全部的清醒 / 和一只酒瓶……

评析:

《在音乐中寻觅》一文是表达的就是音乐是怎样赋予人的力量的。现代中学生白天学业负担较重,到了夜晚,便会陷入胡思乱想,而音乐则会自然而然地流入其思想的空白。音乐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与语言显然不同,人们可以用音乐来交流,尤其是可以借此来宣泄某种感情。

本文的作者选取的音乐并不能算是高雅的古典乐曲,而正是通过几首大家都较熟的流行歌曲的连缀,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具诗意。

 

7.6.6.4.  范文赏析二

 

琴曲驿站

女孩上二年级了,母亲让女孩学电子琴。孩子自然也不懂琴这玩意,只觉得黑白的琴键,繁多的按钮倒也有趣。

坐在镶木框的窗前,女孩开始了学习电子琴的日子。学琴从总间符不超过二十五个的《摇篮曲》开始。窗前的梧桐长得标致可爱,绿叶婆娑,摇曳着绿色的憧憬。

“哆来咪,咪来哆,哆咪咪多咪……”女孩把曲子练的熟之又熟,时不时竟咿咿呀呀哼唱着。母亲是个严厉的人,专爱端个板凳进行“督学”,女孩有时只能睁着红核桃般的眼睛认读着琴谱上紧密交叠的“蚂蚁”。

时值深秋,梧桐开裂,脆弱的树皮迎风喷喷有声,黄叶干脆曲卷,地上时不时发出“哧”的一声——黄叶坠地的声音。女孩的木窗却因为长年的雨水浸泡而长出菌菇。母亲要求女孩考电子琴的四级考试。为了练习《杜鹃圆舞曲》,女孩日日夜夜奋战,每夜陪伴女孩的是瑟瑟的秋风、昏黄的台灯、母亲的严厉与绵软的十指。

女孩只觉得时间不够用了,累得很。四级电子琴考核定在新年里,女孩家没有什么亲戚,往年都是那么冷清,只是今年反复充盈着愉悦的《杜鹃圆舞曲》。考核已迫在眉睫,母亲背起琴带着女孩去考核。

腊月的天气冰冷刺骨,女孩排在第一位。她弹完了曲子,评委交换了个眼色,写下成绩。“妈妈,手好冷。”女孩呵着手。

发榜那天,母亲睁圆眼睛从榜首顺次看到榜末,如此循环了五遍,只可惜没有女孩的名字,母亲怔怔地看了第六遍、第七遍,直到天黑。那天女孩家很晚熄灯。第二天,女孩如往常一样早起练琴,一切如往常一样,只是左手背多了一块创可贴。

又是冬去春来,女孩练《杜鹃圆舞曲》已将近六百个日夜。这次考试定在夏末。考核时,女孩额前的汗水滚动到琴键上,可谓汗水浇铸。

女孩终于榜上有名,树皮依旧干枯发黄,女孩又开始练五级的《匈牙利舞曲》——她知道:生命无止尽,琴曲只是她生命的驿站。

评析:

 《琴曲驿站》这篇文章选取的角度虽小,但挖掘很深。其中独具匠心的还在于作者精心设计了三首代表其成长驿站的练习曲《摇篮曲》、《杜鹃圆舞曲》和《匈牙利舞曲》,作为琴曲驿站的一条明线,而暗线则蕴含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的六百个日子里的艰苦练习。尤其是母亲陪女儿一起“看榜”那一段的细节描写,特别感人:“母亲怔怔地看了第六遍,第七遍……第二天,一切如往常一样,只是左手背多了一块创可贴”。表明考级的失败并没有使女孩在这一琴曲驿站停下脚步,相反继续执着地练琴。终于,超越了自我之后,获得了考级的成功,文章的另一个用心之处就是梧桐树始终陪伴着主人公的成长,使文章结构十分紧凑。可以说,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节奏。此文的节奏是张驰有度、内敛外化的。

 

7.6.7.  话题七

 

7.6.7.1.  材料

 

面对缺陷

美国人安迪,右手只有四个手指,他是一名优秀的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但是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他的梦想。虽然安迪具备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所有的条件,但是各电视台的负责人看到他残疾的手就都回绝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后,安迪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在试镜的时候安迪按电视台的意见戴着仿指手套,但是这样安迪总是感到虚假和不自然。在正式主持节目时,安迪摘掉了手套,以最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观众和自身的缺陷,由于安迪真诚、自信、充满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热烈欢迎,成为一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观众来信不断,他们热情赞美了安迪的主持艺术,对于他面对缺陷的坦率给予了热烈的赞美,观众接受了他的缺陷。

要求:安迪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坦率地面对自身缺陷的态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以“面对缺陷”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7.6.7.2.  材料评析

 

审题:

短文叙述了一个坦然面对缺陷的人最后成功的事实。缺陷几乎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物体都存在,怎样面对它,怎样看待它,如何处理它成了我们写作的重点。

立意:

这种文章的立意很单一,或克服,或改正,或直接面对把它看作一种缺陷美。也许是因为缺陷,我们的个人、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社会才得到了进步。

此话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立主题:

  • 是怎样克服或看待自己的某种缺陷的,例如羞怯。
  • 谈艺术中的缺陷美,如维纳斯。
  • 一种优势只有在群体中完美地配合他人,才能成为优势,否则就会成为缺陷。
  • 缺陷还是优势,要看环境的要求。例如将军不能从文,书生不善打仗。
  • 用人要用其所长,别光看缺陷。
  • 性格的缺陷,往往阻碍一个人发挥自己智力的优势。
  • 团队的组合可以弥补个人某一方面的缺陷。
  • 缺陷加以修饰也会成为风格。
  • 怎样面对不可改变的缺陷。
  • 谈人的性格:突出的优势与突出的缺陷常常是并存的。
  •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完善都是相对的。
  • 要坦率地对待缺陷。
  • 一个有突出优势的人往往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
  • 缺陷促使人加倍奋斗,使缺陷成为优势。
  • 适当修饰、掩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的形象更理想,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对他人  

的尊重。

  • 心理的缺陷更可怕,例如自卑、仇视他人、自私等。
  • 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才能成功。

 

7.6.7.3.  范文赏析一

 

缺陷

什么是缺陷?翻了翻字典,上面赫然写着“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于是我撇了撇嘴,投去不屑的目光,然后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一辆寻找“完美”的列车。

我翻开自己的“完美”名册,第一页上分明写着“鲁迅”。我于是告诉列车长:“去绍兴!”他点了点头,然后便轻轻地按下一个按钮……刷!突然间,我感到车窗外的景色如闪电般疾驰起来,但等我再次回过神的时候,它们又原地静静地呆在那里,不见一丝动静了。

“到了!”列车长冲我笑笑。

“哦!”我竟来不及惊讶列车的神速,便飞一样冲下去,直奔向“百草园”,我知道那里鲁迅先生最钟爱的地方。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间或也会听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琴声”,但这园中分明又加了一个小亭和一条绕亭而流的小溪,正是从那亭中传来阵阵琴声,和着流水潺潺,组成了一幅绝美的乐章。看那亭中之人,正方脸、浓胡须、一簇簇与社会不调和的竖着的头发。

“那一定是鲁迅先生了!”我像是已得了胜利一样,花一般的笑容已经在脸上荡开了。

“什么?完美?我?哦,不不不……”当鲁迅先生听明白我的来意后,竟不假思索地做了否定的回答。这无疑是极令我失望的。

“为什么不呢?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已经成了中国白话小说的经典,您的杂文一直是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您的……”

“不,您错了!”鲁迅先生打断我的话,“的确,我是一个取得过很多成就的人。然而成就却绝不代表着完美。我花了一生的时间使自己向完美靠近,可是我最终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罢了。虽然我改掉了很多毛病,但依然有着很多明显的缺陷。例如,我的尖刻。不错,它确是让我的文章显得犀利,尖锐。但久而久之,它已经融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慢慢变得偏激起来。我否定了中国诗坛从古至今所有的诗人,我‘骂’遍了一切主张以‘改革’而不是‘革命’方式去解决矛盾的人;就连我的好友郁达夫,在他决定‘隐’的时候,我不是也给予了最辛辣的讽刺吗?我并不很尊重他人的某些自由,也不很体谅他人的某些感情,甚至……”他突然停下,久久没有说话,我感到他的呼吸变得沉重且急促起来。然而,当他重新抬起头时,我看见的便又是和善的微笑了,“对不起,我不能给你所要的东西,到别处试试吧,孩子!”

就这样,我沮丧地回到车上,变得有些灰心起来。然而回想起鲁迅先生的微笑和鼓励时,我又打开了那本“完美”名册,翻到第二页。“对,爱因斯坦!”我叫了起来,自信像是立刻突然再生一样,重新布满了全身。

“快,去美国!”我立即喊来列车长,又一次瞬间便到了。

“怎么出国也这么快?”我有些纳闷,然而这个疑问也只像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我的脑海。因为我是那么急不可待地奔向了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理所当然的,我在那儿找到了爱因斯坦。

“你还真够幼稚的!”他竟毫不客气地对我说,“不是因为你寻找完美,而是因为你居然找到了我的头上!知道吗,年青人?突出的优势往往与空出的缺陷并存。像我,在物理上具有极大的天赋,那便决定了我一定在某方面有着极大的缺陷。说实话,我是一个相当怪癖的人,不合群,留着独有的‘爆炸头’,脾气坏极了,连对我的妻子也不客气。天哪,快给我走开,别再妨碍我工作了!”他的坏脾气像是又上来了,把我不由分说地赶出了实验室。

“真是个疯子!”我自言自语道,突然我想到了牛顿。对,去找牛顿!我心想。

费了好大的一番周折才在英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牛顿的住所,那是乡间一套很不起眼的房子。我敲了敲门,许久没人来开。于是我推开门,走进里屋,却刚好撞见牛顿正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他的怀表。“天哪!”我想也没想,便逃了出来……

……之后,我又拜访了爱迪生、富兰克林、黑格尔、列宁、孔丘……无一例外,他们都让我失望而归。

“难道这世界上真找不出没有缺陷的完美的人吗?”我沮丧至极,懒洋洋地坐在列车上,把那本“完美”名册翻到了最后一页。“马克思”——一个鲜明有力的名字立刻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就是他!”我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演绎出人类思维最美丽结晶的伟人,无论在事业或家庭中都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一定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哦?你是来找完美的?”在威严的大英图书馆,我找到了马克思。“那么你一定不会成功的,年青人。”他把头从山一样的书堆中抬起,“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完美是有的,但它只能出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现在离我们还很远很远……我劝你不要再浪费时间去找它,还是回过头来,做一块通向完美的奠基石吧……”

我回到“完美”列车上,默默地坐在那儿。突然,我问列车长:“这车好棒,你是怎样驾御这样完美的列车的?”

“不,它不完美!”列车长微笑着回答我,“因为它有缺陷,它只能运输你的思维,而永远不能控制你的运动。它是很快,可只限于增强你的意识,仅仅是意识……”

我似乎开始明白,是缺陷让这个世界变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而也正是缺陷,才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能够真正地称其为“人”。于是,我再一次翻开字典,把缺陷的诠释郑重地用红笔勾了下来……

评析:

《缺陷》一文是一篇想像奇特独到、构思巧妙的力作。作者乘坐“完美”列车,跨越时空,拜访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向他们寻找“完美”的答案。在与大师的长谈、与伟人的对话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青年人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文章铺得开,所用材料信手拈来,合理而精当。文章又收得拢,紧紧扣住“缺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诠释观点。首尾照应,严丝合缝,足见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强,思路开阔,思想深刻。

文章的选材很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内容十分充实,纵横捭阖,很有说服力。

文章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中心突出。

 

7.6.7.4.  范文赏析二

 

与缺陷对坐

对于天生的尤物,我们总是要求完美,以赋予美好事物神话的性质。然而客观世界却并不存在客观完美,从这一点看,完美总是有悖于人之常情。当然,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世界的多元化本身就注定了其并不总是满足和服务人意,却依旧难以触及到缺陷自身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它作为客观世界一部分不可或缺的“真实身份”。

对此,早在几千年前的老子便已有认识,于是他将他的辨证色彩世界观寓于《道德经》中留给后人。时间之水流逝到了今天,却似乎并未唤来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内的“惊蛰”,在林林总总的缺陷面前,人们依旧不吝惜他们软弱无力的伪装,然后抽刀断水水更流,其结果洽谈室是重复上演“于事无补”和“庸人自扰”的肥皂剧罢了。

记得多年之前,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即将远行的富翁将自己的豪宅托付给一位友人照料,富翁走后,友人便入住进来。起初,这里别具匠心的园林小品使他感觉如履仙境,欣喜不已。不久,他感到内急,便去如厕,忽然间感到与奢华的豪宅相比,这时厕所显得局促不少,便不悦起来,他决定为富翁改造厕所。于是他聘请了许多工匠,大兴土木,忙得昏天黑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厕所扩建好的那一天,富翁归来,见友人愁眉不展,便问其原因。友人讲:“自从你走后,我整日忙着改造厕所,而园中的那些亭台轩榭,池鱼假山,异草繁花,却并未来得及欣赏,如今你回来了,我将不得不离开这里了。”就这样,友人又搬回了原来的寒宅,不久之后,悒悒死去。

的确如此,生活中的“厕所工程”耗尽了无数人的心血与青春,然而生活中有更美丽的,更实在的景致,在我们的周围静静地敞开,等待着有心人去采摘,如果我们愿意,就能越过尘世的种种牵绊,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在这里,生活本身比所有挖空心思的浪漫揣想都迷人。

据说鸵鸟被追急时会把头钻进沙里,自认为平安无事,其后果可想而知。而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当然,人类逃避自身缺陷的伎俩远要比鸵鸟高明睿智多了。在他们那里,善伪装敷衍的本能早已发展成为投机取巧的滑头主义和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

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只参加过某名牌大学业余补习的作家,未成名时参加某个演讲比赛,在接受评委们的考核时,他总是不失时机的渗透自己的名校身份(事实上只是业余补习)。日后他成功了,成了一个知名作家,当记者采访问及到他曾就读的高校时,他却对参加补习的事缄口不提了,而且还一再强调自己并未上过学,弦外之音当然是矜夸自己的天分了。那时那刻,“缺陷”也成了比“优势”更闪耀动人、引以为荣的“尤物”了。

这正是许多人的影射。诚然,对于生命中的种种缺陷,我们自当无法否认,而另一方面,我更不建议人们却做一个时时刻刻提醒着自身缺陷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颓废之徒。在一切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成熟与健康的心态——在失意时,不夸饰缺陷的影响,在得意时,不否认缺陷的存在,并且对自身缺陷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当然,这里的宽容并不是不屑一顾的傲慢,也非修养见解上的策略,更不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姿态,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人格,一种境界,是对客观存在的洞察,也是看透了生存究意之后的觉悟。

就如诗中所讲的:竹密岂阻流水过,山高无碍白云飞!

评价:

《与缺陷对坐》这篇文章写得有深度,字里行间显出智慧,显出从容。缺陷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应该怎样对待缺陷呢?是粉饰它,还是像鸵鸟那样视而不见?作者认为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失意时不夸饰缺陷的影响,在得意时不否认缺陷的存在。这是一种人格,一种境界。作者举的例子大都富有哲理,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如“厕所工程”和“作者的学历”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可以影射到人类的一些共性。

 

7.6.7.5.  范文赏析三

 

缺陷

 

今夜,昙花开了,只绽放一夜的美丽。

我坐在昙花前,望着它的花朵,被那份美震惊了。“只有一夜啊,昙花,你的美只能一现,这是一种缺陷啊……”

昙花兀自静静绽放着,那闲适的样子似乎在反问我:“缺陷,是吗?为什么呢?”

我竟一时语塞,答不出来,却想到了许多许多……

 

是夜,阴阴沉沉不见半点星光,冷风拂着军旗而过,发出刷刷的摆动声,却使这夜显得更加寂静。骤然间,阵阵楚歌从四面如潮水般涌来,久久回荡,然后凝滞在空气中,慢慢下沉,铅一样压在每个人心头。

暖暖的温柔的烛光,如画的容颜,哀愁的眼波,梦呓般的低语:“大王,大王……”寒光暴起,剑锋划过……语声住了,烛光熄了,楚歌依旧咒语般地飘荡在空气中……

清晨,乌江边,洁白的芦苇静静随风摆动,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祥和。项羽,拔剑自刎。在剑光闪过眼前的那一瞬,他看见了虞姬楚楚动人的眼波,淹没了他的心。“你,等我。死有你,亦无憾……”

项羽的失败,是他毕生最大的遗憾,也是无法弥补的缺陷。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才成就了他与虞姬传颂千古的爱恋,才为历史留下了这永远荡气回肠的一章,才能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拨开战争的硝烟,看到这亘古的情缘,掉下几颗温热的泪水……

女人坐在镜前,镜里映出一张苍老的面孔,女人抚着脸上刀刻般的皱纹,感慨岁月的无情。女人悲切地拿起桌上的蓖子,想再梳一梳稀疏的白发,手指却停留在篦子上几个断了齿的缺口处,“呀,断了齿呢……”女人喃喃道,自己不禁愣住了,陷在回忆中……

几十年前一个午后,也是在这镜前,一双少年的手用这篦子为她梳头。那是一双纤长的手,缓缓地疼爱地抚着她漆黑柔软的长发。她看见镜中的自己幸福地笑着,如花的容颜快乐地绽放着。“呀,断了齿呢。”少年停住了,举起刚刚断掉了几个齿的篦子给她看。她接过篦子,轻轻摸着那个缺口:“是呀,断了齿呢。”少年握住她的手,仔细端详着,慢慢地说:“红酥手。”她欲抽回,他握得更紧,坚定地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笑了……

女人还在想着,望见自己已如枯枝皮般粗糙的手,哀哀地念着:“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一个断了齿的篦子,一个有了缺陷的篦子能使这女人每次望见那缺口时,回忆都会从那缺口静静涌出来。有缺口的篦子,在别人眼里不值一钱,但也正是那几个缺口,连起了女人的一生。那个缺陷的篦子,在女人眼中,是美丽的……

妇人躺在床上,爱怜地凝望着床头沉睡的婴儿,看着他小小的眉眼,妇人笑了,抽动得腹部的伤口一阵阵地疼痛。她叹了几声,却把妹妹引过来。

“姐,疼了吧?以后伤口合上了,还会留下一道难看的疤呢!谁叫你的孩子出世非得剖腹产呢。”妹妹心疼姐姐,嗔怪地说。

“哦,你……你不懂。”姐姐盯住孩子,温柔地应道,“等你做了母亲,你就会明白的。”

孩子醒了,用力地哭着,妇人轻轻抱起他,放在胸前摇着,脸上浮起甜蜜幸福的笑:这笑,有着母性的光辉,那么圣洁。

那道疤痕,许多年后会依旧趴在妇人的腹上,她的皮肤不再完美无瑕,有了缺陷。然而每每看到这道疤,她都会安静地笑:“我的母亲呵,这道疤,是一个生命开始留下的痕迹……”

我想到许多,好像对什么都释怀了。

我对昙花说:“你的缺陷,造就了你的美丽。”

昙花好像笑,因为我闻到了一阵幽香的气息……

生命是不可能完美的,它必然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要灰心,不要懊恼,正视缺陷,也许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独特的风景呢。

当我们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缺陷时,我们才深深地体味到生活的隽永与美丽,我们才会真正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评价:

《缺陷》的作者由昙花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她想到兵败的项羽,断了齿的篦子(陆游与唐婉那一段哀婉的恋情),妇人生子后留的疤。这些意象看似零散,实则围绕一个主题:“缺陷与美”。文章构思的奇特,意境优美,耐人寻味,显示出作者较高的写作技巧和文字素养。

 

7.6.8.  话题八

 

7.6.8.1.  材料

 

空间

工人往空的集装箱内摆放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物品,随意摆入能放十七种,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和计算,重新摆放,可以放二十四件。

齐白石画虾生动形象,但在狭长的画面上,只有三四只虾游动。画面大部分是空白,画家对水不着一笔,但大面积的空白却给人水气淋漓的感觉,使人感到满纸都是水。这就是艺术空间方面空白的运用。

要求:

这是两则关于空间的材料,空间能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联系,请以“空间”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7.6.8.2.  材料评析

 

审题:

“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做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材料给了我们两种空间模式:实际的真实空间、意境的想象空间,实际上还有心灵的空间、视野的空间。实际的空间需要合理的组织,意境的空间需要仔细的体味,心灵的空间需要理解,视野的空间需要开阔。空间是无限的,对空间的认识也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空间的认识谈一下对某个空间的较为深刻的认识。

立意:

  • 知识可以开拓你的心胸,使你的心理空间更开阔。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 合理统筹组织可以产生更高的效率。
  • 视野、眼界需要开阔。
  • 谈艺术中的空白。
  • 谈此时无声胜有声。
  • 人口增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紧张。谈一谈环保问题。
  • 人类使其他动物失去了生存空间。谈一谈保护动物问题。
  • 创造自己大脑中的美丽、丰富、开阔的空间:李白的空间、爱因斯坦的空间等。

10、不同的眼睛里,有不同的世界,所以诗人、画家、数学家才有了千姿百态的创造。

 

7.6.8.3.  范文赏析一

 

空间与存在

虚拟空间,这个几年前还在辞典上不见踪影的词,而今已伴随着铺天盖地的网络无处不在,没人能否定它的优越,没人能抵挡它的诱惑。比尔·盖茨曾说过:“只要在人身上拧上二十多万个传感探头,眼睛连接信息可视屏幕,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感受都可以完全模拟,在虚拟的世界里,你可以为所欲为,完成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做的任何事。”

看上去很美。

可是,如果这是真的,虚拟与真实之间到底有多少区别?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真实的存在?

有一部据说经典的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在1998年的一天,一个年轻的网络程序员被一位网友带回了22世纪——真正的真实世界。原来,他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假的,这个世界实际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类如同他放牧的动物,所有的婴儿都是人工生产,放在大玻璃槽中,开始两个世纪以前的做梦生涯。于是,回到真实世界的人们走上了反抗“矩阵”、争取真实的道路。

剧末的音乐缓缓响起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同时也感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20世纪的安德森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悠游自在时,他绝然不会想到,他所生活的所谓“真实世界”也是虚拟的。可是,22世纪的世界,连同控制一切的“矩阵”,是否也是一个巨大的虚拟呢?“你如此肯定的东西是真的吗?你能分辨出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影片中的对白牵引着人们的思维向深处延伸,最后不得不到达一个每位哲学家都最先思考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

柏拉图有这样一个“洞穴理论”:他认为人们如同住在一个燃着火堆的山洞里,背向洞穴面向岩壁,真实的东西在洞外走来走去,可我们却只看得到壁上的影子,并以为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无独有偶,庄周的“梦蝶”也在悄然发问:我们该怎样肯定这个空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呢?

其实这毕竟是个玄的问题。在油盐酱醋中煎煮烹炸惯了的人们,是不会费心找一些美丽又危险的罂粟来做调料的。

然而如果把视线拉回,看看周围睡眠不足脸色苍白的“网虫”们,我们也许可以意识到影片的失误之处,年轻的程序员除了面临与“矩阵”的生死搏斗外,还应该面临一个相当困难的心理抉择:是选择美丽而安静的虚假,还是选择丑陋而残酷的真实?这个抉择的难度系数之大,已经明显地显示在“网虫”们欲罢不能的瘾君子形态上了。

人类的空间,本就在不断的变化中,从亿万年前的幕天席地,到中世纪的城堡农庄,从城市的钢筋水泥到网上虚拟世界。我们似乎在为自己选择,又似乎在历史的巨掌中毫无选择余地地远离真实。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于世上,我们应该明白,空间是被当做一种生存的权利而被重视着,只是,我们必须弄清,应该选择怎样的空间,使自己的存在更加真实,不致陷入迷惘的境地。

空间与存在,绝不只是个哲学问题。

 

评价:

《空间与存在》的作者在文中谈了虚拟与现实的问题,他的思考相当深刻:我是谁?我在哪里?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人究竟能否选择?究竟有多大的选择余地?思索的深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作者的知识面较广,对哲学和前沿科技比较感兴趣,列举比尔·盖茨的观点和《黑客帝国》影片,引出了虚拟空间的话题。此外,还引用了柏拉图和庄子的哲学观,进行了理论的探讨。最后一句点题,耐人寻味。

实际上,存在问题,已经被人类讨论了许久,可是依旧令世人迷茫,小作者虽然接触社会很少,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足以见得他知识的广博。一篇文章要出类拔萃需要很多因素,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善于思考。涉及广泛的知识面,为我们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勤于思考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新颖的立意,使我们的文章耳目一新。

 

7.6.8.4.  范文赏析二

 

美德的空间

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挤车经历。在每天早晚的高峰时期,严重超载的公共汽车一到站,没等停稳,等车的人们便一拥而上,将个窄小的车门堵个水泄不通。等车门一开,上上下下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为了能够占个好位置,人们真是不惜一切代价。怪不得有人将挤车之道总结经验数条,以鉴他人。

殊不知,人们在总结这种经验之时,将自己常常叨念的种种美德、公约放在了一边。他们在为争夺车上一个小小的空间而争吵时,又将自己心灵上的空间缩小到了何等的地步。也正是这种自私自利的“小心眼儿”造成了今天社会上的这类不好的现象。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心灵的空间上能够多容纳一些应有的美德,我们的社会秩序又将是怎样的呢?

就事论事地说,人们需要宽容大度的美德来使彼此谅解、彼此谦让。而就社会这个大集体而言,人们则需要更多的美德。这美德不单只是占据着人们心灵的一片空间,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使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从而可以避免误会的产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完全被自私自利这样的恶习占据着,那么他的心灵就是不纯洁的,他的生活也是不充实的。这种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真诚可言,他不是想着怎样去算计别人,就是想着别人要是占自己的便宜自己将如何对付。这样总是在高度警惕中生活,还要被别人看做是“小人”,真是既可怜又可悲。

人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而心灵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在这无限的心灵当中,美德的存在将使你有限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而种种恶行的存在,将导致你只能以小眼看世界,犹如坐井观天。也正是这种反差使我们有了对美的享受,对美德的赞颂。虽然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外貌美,还有心灵美,但外貌美往往只能立即博得人的好感,不能持续长久。而心灵美却是让人逐渐感受到的,这种美是历经千秋万代都会受到赞扬的。因此,做一个人就要做到心灵美,在自己的心灵中留有一分美德的空间。

评价:

作家肖殷说过:写作的材料,“主要的不是依靠摸索,而应该靠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因为,只有善于感受生活,才有富于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才能从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中多多少少显示出一点新意来。本文作者正是善于感受生活,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挤车现象”中,从人们在车上一个小小的空间争吵中,看到这些人美好心灵空间的缩小。由此发出“请在自己的心灵中留有一分美德的空间”的独到见解。

行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多方面论证了美德对一个人的重要,美德历经千秋万代都会受到赞扬。道理讲得实实在在,入情入理,很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

 

7.6.8.5.  范文赏析三

 

星空无限,Ask For More

天上每一颗星,都是我梦中的光芒,看着远方,因为未来总是让人渴望。每一步,是一个天涯,步伐越坚强越好看。每一滴汗,是一个海洋,所有梦想,因此而潮涨。看着远方总是让人渴望。

梦是一个空间,谁都填不满,像一张磁盘可以录满你不经意间想到的,还可以随意删掉你不想要的。有些人把它塞得满满的,这东西叫梦想,结果存储过多什么也运行不了。还有就是存一个用一个,从不浪费。

生命是一个广场,不管有多长,让它更宽广。生命是一场舞蹈,有没有翅膀都可以飞翔。天上所有的星,是我们做梦的力量。渴望总是无限量,可以有多长就多长。看着远方就有空间想像。

音乐是一个空间,我用自己的音乐说话,没有废话。谁能想得到,七个音符竟成了一个世界。有时用不着文字,什么都可以表达。那究竟何时人们再也写不出歌呢?不会有这么一天吧!

网络也是一个好大的空间,谁和谁之间都没有距离。地球两头的两个人聊天也不过是几秒钟的传达。没有所谓的真和假,这里也是一个世界。但你要相信你是真正存在着,与畅游在虚拟环境中一样的快乐自由。

天空的想像,星星的海洋,看着星空就有无限想像。我想不到边,只觉得自己太渺小,像一个水分子淹没在海洋里。全世界每个人都渴望,这世界在飞扬,每一个天空,变得更闪亮。因为我们有思想,什么都变得无限量。

Ask for more,我们需要更多,正因为空间无限,我们才不断需要。用想像填补空缺,不失为一种好处,省得发觉自己很孤寂,埋怨宇宙怎么这样大。

渴望无限,让一切变得不一样!

 

评价:

《星空无限,Ask For More》这篇文章的小作者面对“空间”的话题,驰骋想像,提炼出“星空无限”的命题。读后给人一种清新、活泼、欢快、愉悦之感,小作者天真、浪漫的性格跃然纸上。

文章首先从星空开始想像,然后从梦中的空间想到生命的无限量,由此又想到音符组成的自由空间,想到网络的虚拟空间,最后回到思想的自我空间。结尾提示主题,因为空间无限,所以我们要充满渴望,充满希望,让一切变得更加精彩。整个文章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文章的结构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段落之间的并列前行,让人感觉到文章气势宏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主题——空间无限(因为有无数空间每个空间又没有极限)。但是我们在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时一定要注意前后素材的联系,使用不当容易使文章结构零散。

 

7.6.9.  话题九

 

7.6.9.1.  材料

 

假如性格可以重新设计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对大脑的生物学方面的改造以调整你的性格。你只要写出你重新设计性格的计划,科学家就可以使你拥有最理想的性格。

请以“假如性格可以重新设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注意作文时可以大胆想像,内容只要与“假如性格可以重新设计”有关就符合要求,写作可以多种多样。
  •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7.6.9.2.  材料评析

 

审题:

话题要求以“假如性格可以重新设计”为题,这个题目的重点是“重新设计”。与之有关的问题有:为什么要重新设计,重新设计成什么样子,重新设计有必要吗,大家都重新设计自己的性格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的个性何在等等,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

 

立意:

性格的重新设计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真正完美的性格吗?大家性格的统一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吗?多姿多采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人的点缀。我们考虑本文的立意应该从大角度,忌讳视野狭小。

这个话题可以从多方面设想,例如过去的我软弱、不果断、不善言辞、自卑、过分直率等,而改变性格之后的我将会有什么表现。

1、过去我太软弱,总有人欺负我,现在我坚强了,过去欺负我的人开始尊重我。

2、过去我很性急,现在我有耐心,结果大家对我刮目相看。

3、因为改变了性格,原来很谈得来的朋友变得疏远了。

4、过去我很内向,现在我开朗健谈,我一下子拥有了很多朋友。

 

还可以写“性格重新设计之后”。

1、我心目中的理想性格是勇敢、宽容、深谋远虑。

2、我已经变了三次性格,我的家人都不认识我了,我认识到,完善的性格是没有的。

3、我想设计成A的性格,结果阴差阳错,变成了B,闹出许多笑话。

4、现在最走红的男明星是M,女明星是N,结果满大街的男青年都像M,满大街的女孩都像N,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结果……

5、有人设计成战争狂人,世界充满危机。

 

7.6.9.3.  范文赏析一

 

顺其自然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西谚

一个血脉相承、世代繁衍的群体,一个几经兴衰、历经磨难仍傲立于世、生生不息的群体,无形中早已形成了一种通彻心灵的默契——我们称之为民族的特性。

美国人以爽朗著称,日本人以顽强闻名,法国人以浪漫自居,中国人以谦逊为荣。这种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是历史的风雨在人类身上遗下的烙印。

倘若有一天,性格可以重新设计,可以使美国人变得谦逊,让日本人变得浪漫,让法国人学会顽强,让中国人懂得爽朗,民族的特性不再突出,历史不再发挥作用,世界走向一种大同……

美国人说,不。虽然多血质的我们总因干涉别国而受到谴责,但美国人民正是以其爽朗的性情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与肤色的居民,融汇成一个独特缤纷的美式社会。

日本人说,不。虽然顽强的我们在二战中曾发展到顽固不化的境地,但也正是由于大和民族顽强的毅力,使日本在十几年中便从一个拇指小岛发展成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法国人也说,不。浪漫的我们虽然没能抵抗住法西斯的冷酷与残暴,但有什么能比得上“时尚之城”、“香水之都”、“艺术殿堂”等享誉世界的美称呢?

中国人更说,不。谦逊是传统,谦逊是美德。谦逊使中国人尊师重教,孝敬长辈,谦逊使中国人反古思今,善于借鉴。正是在这种反思与借鉴的基础上,中国探索才迈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大道,这条道路指引华夏民族迈向无比辉煌灿烂的明天!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筑起了民族的特性,同时,这种特性又决定了民族的地位与兴衰。可以说,它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而对于百姓来说,这种民族的特征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将大千世界点缀得绚丽多姿的风俗。同时,世间的丰富多彩还因为有无数独具个性的人与事物的存在。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观念给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特质——我们称之为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所独具的气质与风度,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如果说外表是人的外在魅力,那么个性便是人的内在财富。当容貌因岁月的腐蚀而衰老、变质时,个性便会以其永不磨灭的特性使整个灵魂得以升华。

世上的确没有绝对完美的性格,但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有利与不利的两面:鲁莽的人有其仗义的一面,懦弱的人有谨慎的一面,狂妄的人有其自信的一面,自私的人也有其精明的一面。

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职业、经历,同时,经历又改变着性格,影响着性格。即使性格可以重新设计,一个人的经历却无法重塑,即使一个民族的特性可以重新选择,历史却无法改变。

就让我们顺应潮流吧,就让我们顺应时代,何必刻意地去改变,何必去抹杀世间绚烂的色彩?历史是个过滤器,不好的终究会被淘汰,它可以洗刷一切,就让我们顺其自然……

评价:

《顺其自然》是一篇构思巧妙,见解独到的佳作。作者从“假如性格可以重新设计”的前提出发,分别设想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以及中国人对它的态度:说“不”,一路铺排下来,极有气势,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民族特性的重要性”的观点。随后作者自然过渡到“独具个性的人与事物”的阐述上,使本文的主题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得以进展。结尾句以问作结,警醒有力、发人深思。全文语言利落,转承自如,文理清晰,开阖有致,一气呵成,读后令人击节赞叹。

 

7.6.9.4.  范文赏析二

 

改变

那是一个清寂的冬夜,很冷,就像今夜一样,或许是太冷了吧,我的pub里人很少,我就想叫伙计们提前打烊。

12时刚过——我清楚地记得那里午夜的钟声刚敲过不久——一个年轻消瘦的女孩走了进来。我示意伙计们停下来,为了不让伙计们等得太久,我让他们先回家,我留下来看店。

女孩一句话都没有说,径直来到吧台前坐下,凭我几年经营pub的经验,我断定她八成是遇到了一些感情的困扰。我斟了一小杯Brandy递过去,轻轻说了句:“Brandy可以暖身,暖和了心情也就会好些了。”

她感激地抬头望了我一眼,我向她笑了笑。她很年轻,约莫20岁左右吧,相当清秀,长发飘逸却有些凌乱,围着厚厚的围巾,但两颊仍冻得通红,看上去惹人怜爱。或许是她正需要一个人来倾诉,也或许是因为女人间的默契,她很容易地开始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故事,但就像每一个恋爱中的女孩一样,她在努力,却手足无措。她是个有些内向的女孩,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而且有些脆弱爱哭,而她有一个十分出众的男友,无论才学人品还是外貌,都堪称一流,外向开朗,人缘很好,也很照顾她。

女孩说着说着,又开始抽泣,我只好一边安慰她,一边尽力从她的只字片语中尽力理出个大概头绪来。她和她的男友开始时一直很快乐,许多相同的爱好和对事物的看法让她和他走到一起。可日子久了,交往渐深,他们性格上的不同点便凸现出来,例如他大大咧咧,对她的心情体会不到,她无法融入他的社交圈子,她有很多话无法向他表述清楚……她很努力让自己大方坚强,可是不会说话,时常一着急就落泪,于是他们沟通就产生了困难。他的父母也不太欣赏她,而他们最近有一些误会没能解决,他和她都很努力地想化解矛盾,但性格使他们很难解决,如此等等。

她的话零零散散地凑成了这样一个轮廓,她很焦急,或许也有一点急功近利。看着她娇弱的肩膀上下耸着,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很是心疼。于是,我拿出那张我并不需要却一直收藏得很好的宣传单——我猜有一天它会有用的。那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开的研究所新近研究成功的一项技术——改变人的性格。

只要填好自己想要的性格,工作人员便可利用射线改变大脑的生物学构造,从而获得自己理想的性格,我自己对此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我宁愿安安静静地在这里做个小pub的老板娘,做我自己。

而女孩,像是落水者看到浮木般看着这张表格,她的脸上,清晰地写着惊喜与希望。她说她终于可以变得“开朗、大方、表达能力强”,像她希望的那样。

我觉得我有责任给她讲明这要做的风险性,并提醒她最好保留自己本身的性格,以便万一不好,再变回来。她点了点头,开心地走了。

后来,没过几天,我又看到她一次,和一个英俊的男孩子在一起手挽着手,很快活,很自信,也很漂亮,并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她谢了我,并说她感觉很好。然后,我们就匆匆擦肩而过了。

一年来,再没有见过她,我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因此,当我又看到她出现在pub门口时,一时没有认出来。

同样的清寂的夜,同样的冷,同样的客人稀少,同样的正准备打烊的时分,女孩又一次出现在门口。

“你们先回去吧。”我同样的吩咐店员们,“店我来收。”

她还是没说什么,静静坐在吧台前,我微笑一下,她也还了一个微笑。她更时髦了,也漂亮了,很从容的样子。黑色高领毛衣衬着清秀的瓜子脸,略略有点忧郁的样子。我招呼她:“要一杯‘红粉佳人’?刚好适合你。”

“不,”她摇摇头,“还是来一杯‘天使之泪’好了。”

酒调好端了上来,琥珀色透明的液体,薄雾一般微微荡漾,几丝淡淡的还没有调和的液体在酒杯中央画出螺旋,酒精、柠檬、苏打水的混合气味飘散在空中。

在一段沉默安静之后,她首先开口了:“我和他分手了。”

“是吗?为什么?”我承认实际上我并不奇怪。

“因为性格。”

“性格?”这个回答让我有点奇怪,“你不是……”

“是啊,我是改变了我的性格,可结果非我所愿。”

“改得不成功?”

“不,正相反,改得非常成功。”她轻轻叹了口气,“可能是太成功了。”

我开始感到好奇,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先没回答,优雅地端起酒杯,抿了一小口酒,我发觉她已经彻底不再是去年那个慌乱的小女孩了。

“那次手术后,我发觉自己真的像是换了一个人。面对陌生人不再脸红心跳,可以轻松地微笑谈话,可以很轻易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开始喜欢唱歌、玩笑,喜欢人多的地方。

“我和他长谈了一次,他惊喜地发现了我的转变,在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那时我想,最美好的阶段终于来了。”

说到这儿,她顿了一顿,手转着酒杯,似乎在寻找着合适的话来形容。“可是,怎么说呢,日子久了,我渐渐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越来越多了,朋友多了,交际多了,他不再是我生活的重点。而他,也好像不再像从前那样时刻关心着我,时间一长,我们都发现了这种疏远,我们试过沟通,但不知为什么,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默契而快乐了。

“直到上周,他终于提出了分手,他说他其实更爱我的细腻、敏感和温柔,而现在,我不再是那个惹人疼惜的文静的小女孩了。”

说着,她的眼里出现一层薄雾,端起杯子,仰起头,一饮而尽。

她苦笑了一下:“也许,正是我们从前的性格吸引我们走到了一起,相同的个性,不同的性格,吸引但无法融合。有人说,诗是他生命的倒刺。其实,我们的性格也是我们爱情的倒刺,留在那儿,会很痛,拔去却可能一命呜呼了。”

确切地说,我不是很能理解她的说法,我只是问:“那你后悔吗?”

“也许有一点吧。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多遍,我不知道,我失去了原来的我,而同时,我也就失去了他。”

“性格这种东西,可能真的不能随便改吧。”

“是啊,性格,与生俱来。能改的只是生活习惯与态度,性格,改了就不是你自己了。”她淡淡地说。

我忽然想起:“那你为什么不改回来呢?”

“改不回来了,我当初选了‘删除’我的原来性格。”

我忽然不知该说些什么,于是默默地调配手中的酒。最后,我问她:“那你以后决定怎么办呢?”

她想了想,幽幽地说:“我终于发现,相同不如相容,我大概,要等下一个能和我相容的人吧。”

她又苦笑了一下,拿起包走了出去,背影很寂寞。然而这一次,她终究没有哭。

评价:

《改变》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在改变了自己内心的性格之后,本指望与男友鱼水相融,结果在一段短暂的相聚之后,女孩仍然孑然一身。性格改变了,但命运仍按其固有的轨道行进,这或许代表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哲学观。一个虚缈的前提,演绎出一段真实而略带伤感的人间故事。无论是具体的生活情境,还是人物的对话及心理细节,作者均刻画得恰如其分,体现出作者描摹生活的高超能力。本文语言优美,精确而富有灵气,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与上一篇文章一样,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不应该改变个人的性格,其实有时性格的缺点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性格,这样的立意也是很好的。

 

7.6.10.  话题十

 

7.6.10.1.  材料

 

要求:

  1. 可以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以叙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展开想像。
  2.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7.6.10.2.  材料评析

 

审题:

古人认为:“画鬼容易,画犬马难。”其实写“我”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对题目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思考,选择一个全新的角度,灵活地表达自己对于“我”的独到见解。要研究这个话题的写法,避免犯千人一面的毛病。

每一个生动鲜明的“我”,本该是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但写“真”我并不容易。抒写自我的真实需要准确客观的判断、情感的投入、细腻生动的描摹,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不能写出“真”我的一面。

一般同学写“我”,容易理解为介绍“我”,往往把身高、体重、相貌、生日、爱好、性格直接地告诉别人,这种表达太直白,也缺少重点,这样的“我”是平面的,很难给人深刻的印象。

也有些同学写“我”,把“我”置身于单一的叙述之中,缺少环境、周围交往人物的烘托,显得单调,往往费力不讨好。

立意:

写“我”,就写出独到的一面,可以设想这样的几种写法:

1、可以选择某一特定时间、空间中的我,捕捉瞬间感受,充分渲染这一刻“我”的状态。

2、“我”不易捕捉,也可以采用直面人生,灵魂对话的方式,写灵魂深处另一个我的声音。

3、以性格的主要方面为线索,串连几则最能展示性格的小故事,这就可以充分介绍自我。

4、也可以运用联想、想像,把“我”的人生感受与能引发的外物联系起来,随意说说“我”的联想。

5、还可以从议论的角度出发,谈谈怎样准确地看待自我,把握人生。

总之,要灵活地思考,灵活地表达,以创新求异的思维准确地看待自己、描摹自己、评价自己、展望自己,就能写出真我的风采。

 

7.6.10.3.  范文赏析一

 

五分钟凝望

凌晨4 : 50时,我伸伸懒腰,放下笔,走出卧室去走廊接点水喝——我有点渴了。不,准确的说,我是有点累了,想站起身做点儿什么,活动活动快要僵化的身体。

拧亮了灯,我拿起杯子走向饮水机,机械地盛着水。突然,我的一切活动都停住了,因为在我直起身体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女孩儿。

她的脸是白里透黄的颜色——实在像一个快要烂掉的苹果。没有生气的脸,没有气息的表情——冷冰冰地注视着我。那冷冷的眼神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我从中看到叛逆,看到那种青少年特有的无知、幼稚,看到了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沧桑感和那份显而易见的疲惫,看到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成熟。那眼神透过厚厚的玻璃镜片直射向我,竟然令我有些不寒而栗。——天啊,这个没有生气的女孩儿,是可怕的。

她有什么特别的吗?身世?背景?她失去了双亲?她家境贫穷?她被人排斥?又或者她只是一个如我一般的毕业生?我无从知道,我只知道她活得很累,很痛苦。她像是陷在一个类似大网的东西里面,找不着出口。她身不由己地游走——却不知为何要走。她被人操纵着,也被自己操纵着。她似乎没有自信——一点儿没有。她恐慌,不知所措,但也没有选择。她的任务就是听从安排——她是迷茫的,无知的。这一切,都只是我的直觉所致。可这直觉又是那么清晰。

她没有丝毫的表情,嘴角是下摆的,挂在那儿显得格外冰冷。可我分明感到她在笑——是一种苦笑,一种似笑非笑。那笑容仿佛包含了许多内容,让我有去猜测的欲望。她的眉头紧紧锁着——仿佛她那颗心也被锁着。

就这样——没有丝毫的语言,我们相对着,凝视了五分钟,一直到4 : 55时。

——在我的面前,是一面镜子。

评价: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选择了“我”最真实也最让人痛心的一面,避开了声讨应试这沉重而过大的话题,避免了苍白的描写,而另选了一个聪明的角度,把应试教育下毫无生气的“我”放到“我”的眼里来描写。我看到的是一张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脸,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表情,这种“毫无生气的面容与表情”令“我”产生了猜测的欲望,猜测质疑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也不免为这位女孩而揪紧,最后所有疑问真相大白,因为“在我的面前,是一面镜子”。小作者行文流畅、立意新颖、构思奇巧,但我们最应深思的是“我”的真实生存状态所反映的沉重的社会话题。文章的立意没有拘束在“小我”的主题,而是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足以见得作者驾御材料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7.6.10.4.  范文赏析二

 

蝉与我

中国人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了蝉太多的意味。无知空虚的蝉,餐风饮露的蝉;使人玩物丧志的蝉,使人怀乡忧思的蝉;令人凄切的寒蝉,居高声远的鸣蝉。真正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蝉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发现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的生活。

原来蝉和昙花是一路的,辉煌只是一瞬,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不为人知的辛劳。对于蝉,这是遗传特性决定、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从人的角度来看,就不能不惊叹蝉的毅力恒心、选择时的无悔、生活的壮烈。

而当有人一语道破学生十二年的苦读只为那三天的辉煌,在我不啻于当头棒喝。是啊,学生与蝉多么相似!甚至十二年与三天的比例更悬殊。只是蝉在一个月的欢鸣后就死亡了,而学生们则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开始新的奋斗。这或许可称为旧我的死亡、新我的诞生,凤凰涅槃是为了新生,我们三天的尽力发挥也该是为了追寻人生的新的起点。

一个学生只看到某个学期的成绩浮沉时,他不会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不会为艰苦的事业提前担忧,而一旦看到十二年的拼搏是为了超越故我、积蓄能量,个人心态会更平和,动力会更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另一个世界的彩虹,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很多。但我坚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十二年的学习,到了最后的冲刺,万不可“随以止”,否则功败垂成,连蝉都不如了。在紧张充实的最后时候,蝉给了我很多。一股强大的力注入我的心房,使心脏跳动得更加“铿锵”一点,但愿这朵玫瑰能辉煌在七月。

 

评价:

这是一篇开放性随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把自己想像成用四年苦工换取一个月阳光下的辉煌的蝉,想像合理,但过于消极。这篇小品文,看似随意,但能关注生活,把握现实,因而真实可信。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蝉与我的对照中,发现了人之高于蝉的人生意义:三天的辉煌是告别昨日,更是开启未来的钥匙。“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蝉给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人还能不如蝉吗?

与《5分钟凝视》一样,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中心与立意不必总是重复,隐含在叙述中会更有味道的,若隐若现是一种含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