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职教育 » 中职会计 » 亦涛会计成本管理知识点梳理

成本管理知识点梳理

  • 成本的基本概念

1.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

注:成本与费用的区别与联系

成本代表经济资源的牺牲,而费用是会计期间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成本。

费用是成本的基础;按对象归集的费用构成成本。

成本会计关注的是成本而非费用。  

2.产品成本的概念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

3.产品成本的分录

   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混合成本)

   按照可追溯性划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照经营目的划分:生产性成本与劳务性成本(生产性成本又可以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制造成本又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劳务性成本也被称为期间成本)

第二章 成本归集与分配

1.存货账户的基本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期末余额+本期转出额

在产品账户: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第三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1.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品种法        分批法         分步法        分类法与定额法

废品、返工品及残料(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核算)

服务部门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分类成本法和联合成本分配(联产品与副产品)

2.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 本量利分析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①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经营)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具体数额的固定成本。

②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经营决策行动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1.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①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②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通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1. 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①半变动成本:在有一定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产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②半固定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的发生额是固定的,但当业务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其发生额突然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度内,发生额又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
  ③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数,当业务量增长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就与业务量的增长成正比例变动。

  ④曲线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不变的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也逐渐变化,但它与业务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它又分为:递增曲线成本和递减曲线成本。(递增曲线成本是指变化率递增,递减曲线成本是指变化率递减。)

  1. 混合成本分解方法
  • 高低点法(2)回归分析法     (3)账户分析法 (会计分析法)

(4)技术测定法 (工业工程法)          (5)合同确认法

  1. 总成本模型

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1. 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利润=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 边际贡献(边际利润、贡献毛益)

  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单价

边际贡献表示的量本利关系式:利润=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率表示的量本利关系式: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1. 保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适用单一产品企业)

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适用多品种企业)

保本作业率=保本点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

  1. 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量(额)=正常销售量(额)-保本点销售量(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额)÷正常销售量(额)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利润=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10. 目标利润

利用量本利的基本模型,已知目标利润,倒求销量或销售额。

目标利润一般是指息税前利润,若已知目标税后利润:

目标利润=目标税后利润/(1-所得税率)+利息

  1. 利润敏感性分析

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因素变动百分比

某一因素的敏感系数为负号,表明该因素的变动与利润的变动为反向关系;反之亦然。

单价的敏感系数一般应该是最大的。

在不亏损状态下,敏感系数最小的因素,不是单位变动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第五章 标准成本管理

  1. 标准成本的制定

  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成本项目

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

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人工

单位产品工时用量标准(单位产品耗用的标准工时)

工资率标准(每小时的工资率)

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工时用量标准(单位产品耗用的标准工时)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每小时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1.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査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

理想标准成本是一种理论标准,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即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的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成本标准。

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等。

  1. 成本差异的计算

  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1. 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都属于变动成本,其实际成本高低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标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所以其成本差异可归结为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与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用量差异两类。

  1. 变动成本差异责任承担分析

项目

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主要责任部门

采购部门

劳动人事部门

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责任

提示

 

但也不是绝对的,如采购材料质量差导致材料数量差异是采购部门责任。

 

 

第六章 成本管理

  1. 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通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二)通过成本管理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通过成本管理能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1. 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

  (一)成本领先战略: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

(二)差异化战略: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1. 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

(1)成本计算的目标: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2)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

  (一)成本领先战略: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为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

  (二)差异化战略: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1. 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成本规划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      成本考核

 

 

第七章 责任成本管理

  1. 分权与责任中心

(一)分权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分权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部门化

(三)成本考核要求责任者对所控制的成本负责任,同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1. 责任中心的特点

(1)责任中心是为完成某种责任而设立的特定部门,其基本特征是权、责、利相结合。

(2)拥有与企业总体管理自主权相协调,与其管理职能相适应的经营决策权。

(3)承担与其经营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

(4)建立与责任相配套的利益机制,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其管理业绩联系起来。

  (5)各责任中心的局部利益必须与企业整体利益相一致。

  1. 责任中心类型

 

 

 

 

 

 

 

 

 

 

 

 

 

  1. 责任成本
  • 责任中心,不论层次高低、所负责任大小,都有成本发生,都要考核其责任成本
  • 责任成本是指由特定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耗费
  • 责任成本是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核心,它可作为评价责任者成本责任的履行情况,考核成本经营绩效的依据
  1.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比较

   分清产品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区别,是责任中心成本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

   区别: 成本核算的对象不同              

成本核算的原则不同

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同

成本核算的目的不同

   联系:两者核算的原始成本信息是相同的

责任成本控制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耗费水平

  1. 责任成本的计算

  各责任中心将各月的责任成本加总起来,即为全年的责任成本。

如果是成本中心,就以此作为生产业绩的考核依据。

如果是利润中心或是投资中心,则将其与各责任中心的收入相配比,计算出利润作为考核经营业绩或投资业绩的依据。

  1. 成本考核

  编制和修订责任成本预算;运用弹性预算方法编制的各责任中心的预定责任成本

  成本考核指标:目标成本降低额;目标成本降低率

  业绩评价必须综合考核两个指标的结果

  1. 编制和修订责任成本预算

  责任成本预算是根据预定的生产量、生产消耗标准和成本标准运用弹性预算方法编制的各责任中心的预定责任成本。

编制弹性预算的基本原理是:按照成本性态,将所有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 目标成本管理
  1. 目标成本的定义

   目标成本管理就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

  1.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原则

  (1)价格引导的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减去期望利润来确定成本目标,价格通常由市场上的竞争情况决定,而目标利润则由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财务状况决定。

(2)关注顾客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由市场驱动。顾客对质量、成本、时间的要求在产品及流程设计决策中应同时考虑,并以此引导成本分析。

(3)关注产品与流程设计

在设计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消除那些昂贵而又费时的暂时不必要的改动,可以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

(4)跨职能合作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下,产品与流程团队由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包括设计与制造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成本会计部门等。跨职能团队要对整个产品负责,而不是各职能各司其职。

(5)生命周期成本削减

目标成本管理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使用成本、维护与修理成本以及处置成本。它的目标是生产者和联合双方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

(6)价值链参与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有赖于价值链上全部成员的参与,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服务提供商。

  1. 确定成本考核指标

进行成本考核的关键在在于成本考核指标的制定。

成本考核的指标主要集中于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包括目标成本降低额和目标成本降低率两个指标。

目标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 — 实际成本

目标成本降低率=目标成本节约额/目标成本 ×100%

  1. 目标成本的种类

  (1)计划成本——成本计划中所制定的目标成本。是企业在成本计划期内期望达到的平均目标成本。

(2)定额成本——根据企业现行消耗定额与计划单价(计划分配率)制定的目标成本。是企业目前经努力应达到的目标成本.

(3)标准成本:根据选用的不同成本标准可分为

     基本标准成本——用以前某一时期的实际成本作为现时的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一般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修订。

(现时已经达到的成本水平)

     理想标准成本——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生产能力最充分的被利用,生产管理效率最高。生产资源充分利用,无一点浪费。(现时无法实现的成本水平)

  1. 业绩评价

目标成本节约额和目标成本节约率两指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评价一个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时必须综合考核两个指标的结果。

对于可控的间接费用,各责任中心还应将其划分为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两部分分别进行考核。

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应以可控成本作为重点,编制各该责任中心的业绩报告,据此可使各责任中心负责人全面了解与其有关的成本。

 

 

  • 作业成本管理
  1. 作业成本法定义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 作业的定义与层级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

(1)单位水平作业,是指能使每一单位产品都能受益的作业,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这类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生,并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

(2)批次水平作业,是指与产品批次相关并能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如为生产某批产品而进行的设备调整、材料处理、定单处理、检验等。

(3)产品维持作业,为生产特定产品而进行,并能使该产品每一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编制产品生产流程、产品数控规划、材料清单等。这种作业与产量和批次无关,仅与产品品种相关。

(4)工厂维持作业,为使各项生产条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而发生的作业。如,企业管理、设1备和场地的维护、保养等。这类作业与产品种类、产品批次和产品产量都无关。

  1. 作业链与价值链

  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后,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一个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这形成了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

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这个总价值即是产品的成本。

  1. 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就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

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指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

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

  1. 作业动因实例

 机器时间

运输里程

计算机时间

人工小时或人工成本

定单数量

生产或销售数量

材料重量

打印页数

材料移动次数

检验时间

生产准备次数

飞行时间

维修小时

废料/重做定单数

质检数量

不同顾客数量

 

 

 

 

 

 

 

 

 

 

 

 

 

 

 

 

 

 

  1.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作业基础成本法比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需要更多的数据,也提供了较多的有关产品成本的估计数据,这将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具价值。

更具价值的产品成本信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制定产品价格,并能对特殊订货的价格作出真实的判断,或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作出继续或停止生产某产品的决策。

此外,通过确认各种作业的成本,使管理人员知道哪些作业消耗的资源较多,哪些作业消耗的资源较少,从而便于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传统成本法

作业基础成本法

1.每个部门或整个工厂只有一个或很少几个间接成本库,这些成本库通常缺乏同质性

1.存在较多的同质间接成本库

2.间接生产费用分配基础不一定是成本动因

2.  间接生产费用分配基础极可能为成本动因

3.间接生产费用分配基础通常是财务变量,如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

3. 间接生产费用分配基础常为非财务变量如产品的部件数量、测试时间等

4.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仅满足了与产出量相关的费用分配

4. 兼顾了非产出量相关的费用分配

5.不精确的成本信息,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

5.较精确的成本信息, 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强

 

  1. 作业成本管理

    利用作业成本动因减少或消除非增值活动的过程称为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1. 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1)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2)作业成本管理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3)作业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 成本动因分析

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分析既包括战术层面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又包括战略层面的成本动因分析,但是能够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

  1.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的关系

                                                                              

  1. 我国企业在借鉴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充分认识企业的具体情况,注意把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结合起来,从现实需要出发来设计作业成本计算系统。

要充分认识作业成本法在费用分配上的本质要求,切忌主观武断。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应全面、精细地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作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业成本库和选择成本动因。

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力求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战略成本管理
  1. 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特点

(1)观念的创新性: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 ;

(2)管理的开放性:即重视与供应商的联系,也重视与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 ;

(3)对象的全面性: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全面重视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

(4)目标的长期性:更重视企业的长久发展,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会计期间 ;

(5)策略的抗争性: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6)信息的多样性:提供了超越本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 。

  1. 成本动因分析

 

  1. 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分析就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抗衡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

成本优势: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强化所选择的战略定位同时,降低成本。

  1. 差异领先战略

追求与创造特色,是一种“人无我独有”的战略

差异领先战略是通过增加顾客得到的东西(顾客实现利益)来增加顾客价值,通过为顾客提供一些竞争对手没有提供的东西来创造竞争优势。

  1. 目标聚集战略

目标聚集战略的最大特点是:不追求大市场的小份额,而是追求小市场的大份额。